革    龜


編號

標                 題

來    源 日    期
1 保育革龜  澎湖現身 聯合報 89.05.08
2 澎湖海域捕獲罕見革龜 中國時報 89.05.08
3 捕獲珍貴革龜  澎湖野放 自由時報 89.05.09
4 一個月二次 革龜又現身  食物太難找 決立即野放 自由時報 89.06.01
5 海龜繁衍 五到九月正高潮 自由時報 89.08.23
6 罕見革龜死在蘇澳 聯合報 90.05.18
7 大革龜日前解剖  科博館重大發現 自由時報 90.08.01
8 海中瑰寶革龜  標本入館紀要 自然博物館 90.05
9 漫談革龜模型的複製過程 自然博物館 91.04
10 稀有革龜命喪海邊  剖驗死因 中國時報 91.12.16

1     

保育革龜  澎湖現身

比綠蠵龜還稀有  漁民捕獲又驚又喜  替牠療傷後將野放

 【記者肇瑩如?馬公報導】澎湖漁民昨天傍晚在澎湖姑婆嶼西方海域捕獲一隻重達一百七十四公斤的革龜,由於革龜是我國海龜類保育動物的中相當罕見又瀕臨絕種,所以革龜的出現讓澎湖保育人員相當振奮。

 澎湖縣西嶼鄉內垵村漁民呂慶全昨天在姑婆嶼西方約十浬海域,以底層拖網作業時,意外捕獲這隻長一點二三公尺、背甲寬八十八公分的巨型革龜,呂慶全立刻通知澎湖水族館海龜救傷中心處理,水族館人員檢視這隻革龜的前後肢、背甲及腹甲均受傷。但僅為擦傷,經澎湖家畜疾病防治所人員注射抗生素預防細菌感染後,傷勢已穩定,很可能成為全台第一隻觸網捕獲再野放的革龜。

 澎湖水族館生物組長許鐘綱說,革龜最大特色就是背甲類似皮革,在我國野生動物保育法規範的五種稀有海龜中,不但革龜最為珍貴,而且全世界族群量相當稀少。許鐘綱說,救傷中心將等革龜傷勢痊癒後擇期野放,讓這隻瀕臨絕種的海龜回到大海繼續繁衍。  

澎湖漁民昨天傍晚捕獲保育動物的革龜,在台灣相當罕見而且瀕臨絕種。

   聯合報    89.05.08     TOP


澎湖海域捕獲罕見革龜

 【吳敏菁?澎湖報導】澎湖姑婆嶼西方十海里浬海域,昨(七)日傍晚漁船作業時意外捕獲澎湖第一次發現的革龜,革龜不僅為體型最大的海龜,也是地球僅存數量最稀少的,牠現蹤澎湖,被視為是一記錄上的特例,水族館海龜研究救護中心表示,該革龜應屬未成年,僅表皮擦傷,應無大礙,將儘速安排牠歸返大海。

 昨日傍晚時分,內垵村漁民呂慶金於距姑婆嶼西方海域十海里進行底層拖網作業時,意外捕獲了一全身黝黑的大海龜,模樣迥異平日熟悉的綠蠵龜,連忙通報澎湖水族館海龜研究救護中心,經檢視確定為地球僅存數量最稀少的海龜──革龜。

 該意外誤觸魚網的革龜,體長一百二十六點七公分,體寬九十一公分,體重一百七十公斤,雖然看起來相當的龐大,但水族館研究人員表示,該海龜應屬未成年,根據記錄,革龜為體型最大的海龜,體重可達七百公斤,由於其產卵棲地受嚴重破壞,且龐大的身軀,常遭拖網或流刺網纏住窒息而死,數量劇減,世界保育研究中心均對其未來的命運特別的擔憂與關注。  

革龜無背殼、盾甲,而是革質的背上隆起七道稜脊。

   中國時報    89.05.08     TOP


捕獲珍貴革龜  澎湖野放

台灣沿海五種海龜之一  重達一七四公斤  經動用六、七名壯漢搬運  順利送返大海

 【記者劉禹慶?澎湖報導】澎湖水族館接受海龜專家程一駿建議,昨日下午在風櫃外海野放一隻前日意外捕獲的革龜,期望牠能在自然環境下繼續繁衍。

 全球目前僅存七種海龜,全部名列保育類動物。台灣沿海海龜種類,則分別為綠蠵龜、赤蠵龜、欖蠵龜、玳瑁及革龜五種,澎湖水族館附設傷病龜收容中心以來,熱心漁民陸續送交綠蠵龜等四種海龜入館飼養,獨缺革龜一種。前日西嶼漁船傍晚往姑婆嶼西方十海浬,意外以底層拖網捕獲一隻革龜。船長呂耀金送交澎湖水族館,振奮水族館研究人員,台灣沿海海龜家族好不容易全數到齊。

 該隻革龜全長約一百二十六點七公分、寬六十一公分,重約一百七十四公斤。成龜重約二百五十公斤至七百公斤,為體型最大的海龜,同時族群數量也最稀少,因此推估為未成熟的亞成龜。由於革龜主要食物為軟體動物及水母,食物來源相當頭痛,同時容易受驚四處碰撞,導致頭部外傷累累,澎縣家畜疾病防冶所所長郭仁政以抗生素治療。由於去年台東外海也曾捕捉過一隻革龜,人工飼養兩天即死亡,因此海龜研究專家程一駿建議昨日立即野放,避免重蹈台東覆轍。

 昨日的野放過程,由於革龜為軟殼動物,過度日曬容易皮革乾裂,因此水族館工作人員小心翼翼以濕布覆蓋,並不時噴灑海水降溫,且以吊車運送,出動縣府澎興號在風櫃外侮進行野放。縣府農漁局長許文東親白主持,由於革龜重達一百七十四公斤,由六、七名壯漢搬運才順利將其送返大海,革龜重返大海顯得相當興奮,迅速游離,但中途曾短暫回頭抬望,狀似向船上人員道謝,更添海龜民間靈性傳奇。

 據文獻記載,革龜為體型最大海龜,最重可達七百公斤,背甲為狹長形且外層包圍革質外皮,與其他海龜硬殼外表不同,並有七條縱向之背狀隆起,全身呈黑灰也並間雜白色斑點。分佈於太平洋、大西洋及印度洋等海域,台灣沿海少見,由於革龜缺乏一般海龜硬殼保護。常遭流刺網反拖網纏住窒息而死,族群數量急速銳減。

   自由時報    89.05.09     TOP


一個月二次 革龜又現身  食物太難找 決立即野放

 【記者劉禹慶?澎湖報導】澎湖海域昨再度發現全世界數量最珍稀、重量最重的革龜,由於數十年來,僅二年前在台東外海有發現紀錄,澎湖今年卻接連在五月七日、昨日兩度發現,澎湖水族館工作人員戲稱五月份為「革龜月」。

 昨日清晨三時許,西嶼外垵籍漁船聯信宏號,在目斗嶼西北側海域水深六十米處進行圍網作業。意外撈獲全長約一百一十三公分、寬八十三點三公分,重約一百二十九公斤的革龜。該隻革龜較首次發現重達一百七十四公斤的革龜略小,由於革龜主要食物為軟體動物及水母,食物來源相當頭痛,同時容易受驚四處碰撞致死,水族館決定立即野放。

 野放之前,水族館會同澎縣家畜疾病防治所、農漁局生態保育課人員。先為革龜進行體檢,革龜因受底拖網與珊瑚礁群摩擦,腹側部位呈現三道明顯挫傷痕跡,所長郭仁政以抗生素注射並治療傷口。在初步檢視健康狀況良好後,立即由生態保育課長劉淑玲聯絡縣府澎興號待命,水族館出動吊車運送,由澎興號接駁送往風櫃外海野放,過程大費周章,革龜重返大海顯得相當興奮,迅速游離,但中途曾短暫回頭抬望,狀似向船上人員道謝。

 根據文獻記載,革龜為體型最大的海龜,最重可達七百公斤,背甲為狹長形且外層包圍革質外皮,並有七條縱向之背狀隆起,全身呈黑灰色並間雜白色斑點,台灣沿海少見。由於革龜缺乏一般海龜硬殼保護,常遭流刺網及拖網纏住窒息而死,世界族群數量急速銳減。  

澎湖縣生態保育課人員將世界數量最少的珍稀海龜--革龜送回大海。

   自由時報     89.06.01    TOP


海龜繁衍 五到九月正高潮

 丁奴奴的乾淨沙灘不僅是遊客喜歡,巨形皮革海龜也愛到這裡孕育下一代,每年的五月到九月,總是越過千山萬水,千里迢迢到此產卵。

 根據研究顯示,在五到九月以外的時間,海龜們總是棲息在南美洲的Suninan北海岸和法國的Guiana,但是一到了產卵期間,雌龜便不約而同前來,估計每年約有一千五百隻到丁加奴產卵。

 雌龜爬上岸後,以巨蹼挖洞準備產卵,每次約產八十至九十個卵,產卵期間,平均每晚約有八十隻爬上岸,有些識途老龜甚至在一個季節內會上岸好幾次呢!

 為了怕遊客騷擾海龜,害海龜無法產卵,或是傷害龜卵,當地政府也有一些防範措施,而遊客也必須遵守規定,在海龜上岸時勿喧嘩、不以手電筒照射、耐心靜靜等待等。

   自由時報    89.08.23     TOP


罕見革龜死在蘇澳

瀕絕的保育類動物海洋大學採樣調查

 【記者羅建旺?蘇澳報導】一隻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革龜」 昨天在宜蘭縣蘇澳鎮嶺腳海灘擱淺死亡,因革龜在全世界數量少,台灣更難得一見,甚至農委會出版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圖鑑中也只有手繪圖像,沒有實體照片。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趕往採樣記錄,宜蘭縣政府已先冰存,以利後續研究。

 一名呂姓釣客昨天中午在宜蘭縣蘇澳鎮岳明新村後方嶺腳海灘,發現一隻巨大海龜擱淺,奄奄一息。宜蘭縣政府畜產課、家畜疾病防治所獲報趕到時。大海龜已死亡。經辨識比對圖鑑,查出是在全世界都相當罕見的革龜。革龜背甲狹長,主要特徵是外層包覆一層革質外皮經丈量,這隻擱淺死亡的革龜,背甲曲線有一百五十公分,體重約三百公斤。

 由於革龜在世界上數量少,國際上對革龜的研究也很少,在蘇澳海邊現蹤,機會難得,因此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接獲通報。由研究所教授程一駿的助理陳佳明、博士班研究生段譽豪趕到宜蘭縣蘇澳會合。進行記錄與調查,並採取檢體將送到在美國夏威夷的專業機構化驗,希望從DNA調查牠的來處、族群等資料。

 陳佳明、段譽豪指出,革龜主要分佈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屬一種大洋龜。牠們只會游經台灣附近海域。不會如綠蠵龜般登陸台灣產卵,最大體型背甲曲線可長達二百二十公分,因此這隻被發現的革龜,年齡應還在青少年。經初步檢視。這隻擱淺死亡的革龜是母的,並沒有明顯外傷,有可能是生病或曾被漁網纏住窒息,不過真正死因尚待解剖調查。

宜蘭縣蘇澳海邊昨天發現革龜擱淺,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派人記錄研究。

    聯合報    90.05.18     TOP


大革龜日前解剖  科博館重大發現

 【記者郭孟君?報導】五月十七日於宜蘭縣蘇澳附近海邊發現的三百公斤大革龜,由於被沖上岸時已經死亡,宜蘭縣政府在冰存近月後,日前交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進行標本製作及解剖。

 這隻全長一百八十多公分、寬八十公分的革龜,由於體型巨大,宜蘭縣政府在連絡國內各學術單位後,決定將革龜交由科博館製成標本。負責製作的科博館地質學組助理研究員張鈞翔表示,革龜是現存烏龜體型最大的,根據文獻記載,被人發現的革龜,最大的竟重達六、七百公斤,因此推測在宜蘭發現的這隻革龜,應該是隻年輕的母龜。

 工作人員在切開腹甲取出牠的內臟時,還驚訝地發現牠的體內居然有一千多顆蛋,不過都尚未成熟或受精。由於這隻革龜重達三百公斤,科博館得同時動用十餘位工作人員才能進行。目前革龜的外模已經取好,模型將以玻璃纖維樹脂做成,經過修模、上色,全部製作完成約需二、三個月的時間,屆時將送回宜蘭縣政府在縣內保存展示。此外,革龜也已初步支解,內臟也加以冰存,等待更進一步解剖以了解死因。

 而這具全台灣唯一的革龜標本,在年底完成後,未來也將配合脊椎動物演化、龜或海洋生物等主題展出。革龜擁有皮質外殼,背甲還有數條隆起,跟其他擁有角質龜甲的海龜明顯不同。顏色由褐至黑,母龜一季可產三到六次,每次產下五十到一百七十顆蛋。主要分布於太平洋、大西洋及印度洋。

 由於革龜喜歡吃水母,以及缺乏硬殼保護,極可能因為吞食漂浮的塑膠袋,或遭魚網纏住窒息而死,目前數銳減,已十分罕見。  

五月中旬在宜蘭海岸發現的三百公斤革龜,目前已交由台中科博館進行標本製作。

   自由時報     90.08.01    TOP


海中瑰寶革龜  標本入館紀要

 【文.圖?張鈞翔、章晨玫】正值國際上多位生物學家,為近年來全球革龜的數量,從八萬餘隻驟減至現今僅剩數千隻而感到憂心之際。一隻巨大的革龜於5月中旬被海浪打上了岸,擱淺在宜蘭蘇澳鎮澳仔角海岸。

 革龜(Dermochelys coriacea)屬於龜鱉目、革龜科 (Dermochelydae),是現生烏龜家族中體型最大者,體長可達2公尺,文獻記載中最高體重達864分斤。除了體型龐大之外,革龜外型最明顯的特徵為背甲外無角質化的盾板,而由皮質的外皮革所取代(這也就是革龜名稱的由來。英文俗名為Leatherback Turtle)。此外,革龜的背部呈棕黑色並有五列稜狀隆起與白色斑點,所以非常容易辨認。

 列名為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的革龜,廣泛地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熱帶、亞熱帶與溫帶地區,具有長程的遷徙與長泳能力;由於具有粗厚的皮下脂肪,使得革龜在寒冷的海域中還能保一定的體溫並提供游動時的能量來源。革龜以水母為主食,因此隨著水母的移動過著漂移性的生活。革龜在台灣沿海海域並不多見。,亦甚少登上台灣附近海岸產卵。近3年來在台東曾發生革龜被誤捕死亡的紀錄。上年,在澎湖姑婆海域漁民誤捕革龜。所幸後來成功地野放回歸大海。

 這隻在宜蘭擱淺的革龜背甲長160公分,全長達2公尺、寬80公分,體重超過300公斤。從龜體末端尾巴稍短,而且並末突出背甲甚多的特徵來看,可以初步判定為雌性。在本館進行革龜解剖處理時,也赫然發現在革龜腹部內充滿著上千顆大小不一的龜卵,最大者直徑達4公分,似乎已準備孕育下一代。無奈隨著母龜的擱淺死亡,這數千顆龜蛋已無機會被產孵化了。

 正當這隻母革龜擱淺之際,當地熱心的民眾與海岸巡防的官兵曾試圖將革龜推回大海,但由於體型過於龐大,在還來不及施救之時,海龜就已經死亡了。隨後宜蘭縣政府農業局就立即將革龜運回,作暫時冰存的處埋。

 在宜蘭縣政府的熱心協助與慷慨捐贈之下,珍貴的革龜標本於7月中旬運抵本館,本館為表達對宜蘭縣政府之謝忱,除致贈標本捐贈感謝狀之外,並進行製作革龜標本複製品,以回贈宜蘭縣政府作為展示與教育之用途。在本館研究人員、技術人員與暑期工讀同學的通力合作之下,以馬拉松式連續三天的時間,克服標本過大處理不易的困難,也緊急處理內模材料──矽橡膠在革龜冰存低溫之下無法固化凝結的難題,終於完成革龜外模製作的工作。該巨大革龜的外模翻製,工程之繁複與外模之龐大,堪稱本館處理標本複製難度之最。

 革龜的擱淺與上千顆龜卵因此而死亡,我們感到萬分的無奈與惋惜。然而,我們更珍惜革龜標本帶來的研究價值與提供大眾展示教育的機會。除弓製作標本複製品之外,革龜的內臟組織,我們也都一一處理與保存,研究人員將進一步深入研究,以探究革龜的死因與相關生物學之研究。我們也將製作革龜骨骼裝架標本,作為比較解剖學上研究比對之依據,也計畫將來推出展覽,讓社會大眾一睹這珍稀龐大的海中瑰寶──革龜。  

經長途跋涉,巨大的革龜運抵本館

體型龐大,背甲有五條稜狀隆起是革龜的重要特徵

工作人員群策群力,翻製革龜複製標本

自然博物館 簡訊166期 90.05    TOP


漫談革龜模型的複製過程

 【文?莊錕明】簡訊第166期(90年9月),地質學組張鈞翔先生與典藏管理組章晨玫小姐,曾對本館革龜標本的基本資料與進館由來做了詳細介紹,相信有興趣的朋友應該不陌生。本文要與各位分享的則屬於館內幕後工作較不為觀眾知悉的一面,也是我在技術研究工作的心得,這一部分較偏重複製的技術與過程。

 自從去年7月中旬珍貴的革龜標本運抵館內,暫放在動物學組-32C的大冰庫之後,也正是我接下複製工作的開端。面對這龐然大龜確實有些手足無措及滿腦子的問號。對我而言,這是一個從未碰過的狀況,但思及本組研究同仁對我的支持與深切期望,面對如此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怎能不全力以赴?歷經一個多月的反覆構思,首先要克服的問題是,可供拓模的時間很有限,必須要在300kg的「大冰塊」融化之前完成;另外,退冰的水是否會有異味?如果這個情況發生,該如何處理才能將工作人員的不適減至最低?再來是人力支援,若加上本組8位暑期工讀生的幫忙,透過簡單的工作講解,同時分工合作,應可在極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拓模工作。最後,是複製的技術問題,因為對在低溫下的矽膠硬化反應情形不明瞭,這一部分變數太多;這麼大的模無法一體成型,又該如何分模?標本的高低落差達50一60cm,如何才能以油土圍好分模邊界?又該如何選定托模材質?若單用石膏,雖快乾、散熱快,但強度不夠;若用樹脂,雖然重量可減輕且承重較佳,但托模製作需分層刷樹脂於纖維布,費時且會產生大量反應熱,不但將加速革龜解凍而釋出冷凝水,也使得後續整理工作倍增困擾,反覆推敲之後,決定以矽膠內襯紗布方式拓模,然後再以石膏內襯粗鐵網的方式來製作托模;而這些工作均必須在革龜標本解凍變軟前完成,才能拓印出逼真的紋路;此外,模型製作的每一個步驟都必須快速而小心地進行,一出差錯均有可能造成模具失敗,或者影響後續的施工。面對這些可能的變數,僅能以現有的材料與人力做最周延的準備而隨機應變了。

 工作開始,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要把重達30Okg的革龜從冰庫中搬出來。當初,是以附加吊桿的貨車將革龜標本運送至館內,再以大布繩懸吊方式輔助搬運,但單為了通過冰庫的窄門,就費了不少功夫。現在要將革龜標本完整地自冰庫中移出就困難多了,因為革龜身寬將近130cm無法平抬進出冰庫,庫中所剩空間有限,也無法容納太多人進入幫忙。經過長時間的冰凍之後整隻革龜宛如一大塊冰塊,相當沉重又滑溜,實在很難使力;並且,革龜槳狀的前後肢末端較薄又絲毫碰撞不得,一群人望龜興嘆!最後,找了兩根大鐵管,再以粗棉繩固定革龜標本,在眾人的努力之下才將革龜抬出冷凍庫。然後依原先計畫,以油壓板車將革龜運到位於4樓露台的工作室。首先是確定分模線的位置,先以油土圍出分模的上、下界限,然後在外圍邊界砌上3cm高度的小圍牆,以防止拓模的矽膠外隘;同時,另一組工作人員調製拓模用的矽膠,將矽膠加入適量的硬化劑拌勻後小心地倒在標本上,由另一組人員以油漆刷均勻地刷在革龜背面;待第一層矽膠硬化之後,再上第二層矽膠並間襯一層加強用的紗布 。工讀生們分成3組同時工作,一一順利完成了圍土、分模、拌膠、刷膠,以上紗布強固等,幫了很大的忙。另外,同時有好幾位同事機動地在旁協助,並對操作過程攝影及錄影記錄。第一次的拓模由於時間緊迫,所以全神貫注在矽膠模刷製上,但隨即遇到狀況:革龜標本的表面因為冰凍而非常光滑,剛刷上的矽膠不停地往下滑,矽膠硬化的速度遠不及退冰冷凝水的產生,造成矽膠還未硬化就有冰水摻入;好不容易刷好兩層矽膠,卻發現最重要的內層仍有部分一直未乾,無法進行下一步的工作,只好忍痛撕開重頭來一次;這次的拓模雖然失敗,也耗費了不少材料、人力與時間,但從過程中卻也得到非常寶貴的經驗。

 經過這一番折騰之後,發現稍微退冰的革龜標本表面顯現出深沉而漂亮的紋路;另外,退冰後也尚無異味產生,對工作人員未造成任何困擾,這也算是塞翁失馬了;但值得注意的是四肢較薄的部分已因退冰變軟。因此,我決定先以吹風機稍微加熱使結冰的表面退冰,以使矽膠能夠沾黏在表皮上而拓下細緻紋路;另一方面,一有解凍水滲出立刻以紙吸乾,隨時保持標本表面的乾燥,並準備塗上矽膠。不過,由於革龜標本的各部位解凍程度不一,因此我對矽膠加入硬化劑的比例重新調整。分別依頭部2﹪、左前肢3﹪、左後肢4﹪、右前肢4.2﹪、右後肢4﹪,以及背部3﹪的重量百分比加入硬化劑,來調配各部位拓模的第一層矽膠材料。完成第一階段矽膠拓模工作之後,發現仍有明顯的血水逐漸釋出,但只要拓取紋路的最內層矽膠先凝固,應可順利完成革龜表面的拓模工作。傍晚下班之前緊閉工作室門窗,並將冷氣全開。

 次日,覆蓋龜身的第一層矽膠上布滿冷擬水珠,但擦乾後發現矽膠凝固性良好且富有彈性。所以這一部分的工作總算是成功了。隨即塗上第二層矽膠,在乾固之前以毛刷輕輕地將紗布沾蓋上整個模面(加襯紗布有強固膠模的作用,在灌模及脫模時較不易撕裂)。最後,再均勻塗上第三層矽膠,將紗布完整地包覆在裡層,至此完成革龜上半部的拓模。接著製作一個外覆的托模,它的作用在於讓柔軟的矽膠拓模能服貼地攤在拓模上定型,俾利於後續玻璃纖維粗胚的翻製。這一部分我選用石膏為主要原料,並且在石膏托模內層襯以粗鐵網來強固;但因為石膏材枓在未完全乾燥時易磨損斷裂,所以完成托模之後,先把軟模與石膏托模小心地自革龜表面剝離,暫置一旁乾燥備用 。然後集眾人之力將革龜翻過身,也就是使腹部朝上;再依上述的做模步驟,製作革龜下半模。在準備材料的空檔,則由另一組人員拍攝解凍後革龜的各部花紋,以便模型製作完成後上色的參考。如此連續趕工做模,在每天至少有10個人幫忙的情況下,約耗時3天才完成革龜的上下兩模。革龜標本則委託經驗豐富的標本製作專家葉玉成先生製成骨骼標本,以供館藏及日後科教展示之用。

 歷經數日,在模具都乾燥硬化後,開始模型灌注的工作。一般小型標本的模型製作可以是空心或實心充填,端看需要而定;但像革龜這類大型標本,為減輕重量,則較適合以樹脂灌製空心模型。我使用樹脂為主要材料,並以矽粉與滑石粉為填充劑,加入適量硬化劑拌勻之後再刷在模具內。這個步驟要特別注意第一層的刷製,必須要刷均勻才能印下完整的紋路;隨後,交互襯上幾層玻璃纖維布,加襯的層數越多越堅固,但相對的重量也越重,所以要適可而止。等待樹脂硬化之後,再把翻製模型與矽膠模具分離剝開,即可得到革龜複製模型的粗胚。依照前述方法進行,總共完成上、下模各3個複製模型粗胚。接下來,還必需將上、下模兩面合成一體,這又是相當費時費心的工作。當初在做模時,由於革龜頭部與四肢解凍較快,在背面拓模完成翻到另一面時,四肢與頭部下垂的角度無法保持原狀,所以拓模粗胚的鑲接就變得非常困難,最後決定以革龜的背側為基準,將腹面粗胚的頭與四肢部位一一裁下,比對角度之後再行個別接合,然後修補切割部分缺少的紋路;此一過程會產生大量粉塵,工作中必須配戴防護面具。至於接合後中空的粗胚,則以發泡劑充填定型強化。對粗胚外部做仔細打磨修飾,並刷洗乾淨後晾乾,由義工林敬智與余瑞玉老師按原件的圖像資料細繪紋路。最後,將玻璃眼珠鑲入眼眶部位,再以AB膠塗於眼角下方,使複製模型顯得更為逼真生動。至此,模型製作即將完成,但為使上色後的革龜背部顯現更自然的光澤,乃以素描固定漆噴在龜背上,另外以平光透明漆噴四肢與腹部,凸顯出四肢與背部的對比;而這也相當於加了一保護層,使顏色能更持久。複製品之裝架,受限於機械設備與焊接的專業技術,必須委外安裝 。此次,總共完成3具革龜模型的複製。其一已於今年元月回贈宜蘭縣政府,一具將登錄館藏,另一則將在適當時機做為館際交流用途。

 回想此次革龜複製之點點滴滴,在此要特別感謝所有組內同仁、90年度暑期工讀生,以及義工大哥大姐們的幫忙與體恤,才能在非常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這項不簡單的任務。衷心期望這一件得來不易的標本與複製模型,不管在研究比對上,或者是教育展示上,都能發揮最大的效用。  

圖1.在冰庫中進行革龜標本搬運前的固定

圖2.尚未退冰的革龜標本,表面的冰霜明顯可見

圖3.由於未固化矽膠下滑所形成的波紋狀皺褶

圖4.第一次拓模失敗,清理革龜標本表面未固化的矽膠

圖5.第二次拓模成功,襯上紗布以加強矽膠模的耐拉力

圖6.在石膏托模製作時,置入鐵網以增加抗壓強度

圖7.革龜上半部的矽膠軟模與石膏托模完成後,暫置一旁乾燥備用

圖8.革龜上半部模型粗胚翻製完成

圖9.組合革龜上、下模的工作情形

圖10.義工上色繪花紋的工作情況

圖11.上色完成後栩栩如生的革龜模型局部外觀

圖12.完工後將革龜模型抬到戶外照相,並仔細檢視著色的結果

圖13.裝架完成,入庫蒐藏

    自然博物館 簡訊173期 91.04    TOP


稀有革龜命喪海邊  剖驗死因

 【許惠就?通霄報導】十三日下午被發現擱淺在通霄鎮海邊死亡的一隻稀有保育類革龜,研究人員昨天在通霄西濱海洋生態園區解剖時,發現外觀沒有明顯傷痕,但腹腔、肺部積水嚴重,已取下內臟檢體,待化驗後才知道確實死因。

 這隻革龜屬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背甲長一百六十公分,寬八十公分,重一百八十二公斤,龜體末端尾巴梢短,且未突出背甲甚多,是一雌龜。屏東科技大學獸醫系獸醫師黃怡凡、黃嘉華,昨天上午解剖研究時,把心臟、肺臟、肝臟取下檢體,用精密儀器分析,初步研判是急促死亡,可能是經過台灣海峽時,受到洋流帶引遭放在沿岸的定置魚網卡住,經過長時間掙扎又無法吸進足夠氧氣,造成溺水缺氧、心臟衰竭死亡,但詳細死因尚待進一步檢驗。

 通霄西濱海洋生態園區總經理張玉成說,革龜有厚實的皮質外革皮,全球數量從八萬餘隻減到剩數千隻,是目前相當稀有罕見的海洋動物,在台灣沿海海域不多見,亦甚少登陸台灣海岸產卵,這隻革龜為何會在通霄海邊擱淺死亡,值得研究與重視。

 革龜廣泛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熱帶、亞熱帶及溫帶地區。具有長程遷徙和長泳能力,由於有粗厚的皮下脂肪,在寒冷的海域中仍能保持一定體溫,並提供游動時的能量來源。牠以水母為主食,所以會隨著水母移動過著漂移性生活。

   中國時報    91.12.1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