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 |
標 題 |
來 源 | 日 期 |
1 | 贔 屭 | 中國侏儸紀 | |
2 | 白蓮聖母 神龜傳奇 | 聯合報 | 88.11.11 |
3 | 長期暴露 嚴重風化 赤崁樓前贔屭石碑 考慮移到室內保存 | 聯合報 | 89.06.21 |
4 | 數千公斤龍龜現身 盼能百世興 | 自由時報 | 90.01.06 |
5 | 鹿耳門天后宮 22隻龍龜入廟 | 自由時報 | 90.01.08 |
6 | 副總統明南下 參觀天后宮 | 自由時報 | 90.01.13 |
7 | 明代巨型贔屭出土 | 中國時報 | 90.03.08 |
8 | 赤嵌樓贔屭馱碑 保存完整 | 中國時報 | 90.09.25 |
9 | 鹿耳門天后宮碑林媽祖生揭幕 | 中華日報 | 91.04.26 |
10 | 麻豆代天府石刻動物叫贔屭 | 中國時報 | 91.06.08 |
談到「龍的子孫」,不免想起我們常用的一句諺語,「龍生九子,個個不同」,意指一家兄弟姊妹。雖是同一對父母所生,但個性及成就卻各自不同。事實上,這句諺語卻是有典故的,而且也非常值得探討。
其中所謂的「九子」,第一順位的名為「贔屭」ㄅ一ˋㄒ一ˇ,(壁洗),又稱「霸下」,形似巨龜,喜歡負載重物,為龍的一種,多用為石碑或石柱的基石裝飾。目前在台南赤崁樓前的水池邊,仍可看到九塊並排而立的石碑,全是清朝康熙以來平定台灣亂事所立的表功碑。儘管碑文互異,但下端的基石卻是造型相同的巨大石頭,其大小形制與頭部表情完全肖似,彷彿是一個模子倒出來的。
不過這九隻背負了石碑的巨龜,頭部是標準的龜形,而真正的「贔屭」則應該是龍頭龜甲。這應是清朝去古日遠,對「贔屭」之說與碑下基石的形制未完全遵古所致。然而在中國大陸各地,目前所遺留下來的石碑贔屭,作龍頭龜甲狀的仍甚常見,甚至目前在一些民俗器物中仍可看到一些「龍頭龜甲」造型的怪獸。但是這類怪獸應該是後世美化附會的產物,主要的藍本恐怕不是實物。而是「龍頭龜甲」這樣一句傳說之言。尤其漢朝以後的工匠只憑著這樣的傳說,把當時流行的龍頭造型。硬生生地裝在巨龜的頸子上,做了次美術工藝上的「換頭手術」,才會沿襲而成為後世這種怪異的造型。
不過我們卻不能因此而否定了「龍頭龜甲」型的古生物存在。因為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必須釐清;那就是「古人對龍的看法和界定與現代人並不相同」。現代人在長期不見實物,只有傳說的情形下,對「龍」的造型及界定受囿於漢朝以來美化變形後的「五爪金龍」,只肯承認這類造型的才是「龍」,對其他形態或甚至「龍的原型」(恐龍)也難以和「龍」聯想到一塊。但是好古考古之人,絕不可把現代人的觀念當成古人的,更不可越殂代庖的用現代人的標準替古人去界定任何事,否則難免因失之主觀而有所失誤。
前面曾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商周以前的古人對「龍」的看法和界定與現代人並不相同。譬如鱷魚在古代被稱之為「豬婆龍」而名列龍族,但現代人卻不肯承認鱷魚是龍,更無法在腦中把鱷魚和「五爪金龍」視為一家人。因此之故,我們絕不可因為未在現制龜類動物或甚至化石中發現與傳統工藝雕塑的「贔屭」完全相同的動物而否定「龍頭龜甲」怪獸的存在。
極可能問題的癥結正出在「龍頭」上,其實現存的龜類也很多,其中就有不少頭部相當奇怪,極似蜥蝪或古代恐龍的。例如「髭龜」(CHELUS
FIMBRIATUS)及「鱷龜」(MACROCHELYS TEMMINCKII)等,頭部之怪異,完全不似我們常見的龜類。也許古人見過此種頭部十分怪異的龜類,認為與「龍頭」很像,所以有了「龍頭龜甲」的說法,更給予了「贔屭」之名,列入了龍族的一支。
其實在「物種分類學」中,龜類和恐龍也有著相同的起源,和「齒龍」及「原龍」等同屬於「無弓亞綱」,差別只在龜類屬於「兩龜亞目」。而龜類遠古的祖先可追溯到二億年前,幾乎和所有的恐龍共同生活在同一環境中,卻並未隨之滅絕於六千五百萬年前的那次地球浩劫中,反而與蜥蝪、鱷魚、蛇等僥倖的存活下來,直到如今。
不過,如果不把範圍局限在上古中生代的原始龜類而擴大至其他水生的恐龍,在「鰭龍類」的恐龍中,有一支相當特別的族類,被稱為「有甲殼的鰭龍」。由於有著龜甲形的堅硬背甲,因此在外形上極似龜類而不像其他的鰭龍類恐龍。在翻遍了所有中文的恐龍資料仍找不到它的中文譯名,因此只有將之暫名為「龜甲龍」以便敘述。
此種「龜甲龍」的背甲及四肢足爪都形如龜類,最大的不同正在頭部,完全像獸而不像龜,巨口而方顎,有些像哺乳類動物中的「河馬」。但是頭部的頂端卻有著左右兩團似瘤的硬骨突起,乍看之下極像短角。此外和龜類相比,「龜甲龍」是屬於頭腳不能縮入甲殼之內的。由此特徵來看,這種「龜甲龍」已和傳說中的「贔屭」極相肖似,差別只在頸部。「龜甲龍」的頸部極短,甚至短過現存一般龜類,而「贔屭」的頸部較長,不過這應該是後世工匠只聞傳說不見實物的情況下長期美化的結果。同時傳說中把「贔屭」列入龍族,而不列入龜族,這點和「龜甲龍」屬於「鰭龍類」恐龍而不屬於龜類卻是不謀而合的。顯然上古中國的老祖先對「動物分類學」已有驚人的認知,絕不如我們誤以為的原始與無知。這點更證明了中國遠古的傳說並不完全是子虛烏有的。
【蔡勝義】你聽過石龜成神的故事嗎?府城「保安宮」便有一個「白蓮聖母」的傳奇。
兩百多年前,台灣發生林爽文之亂,清朝乾隆皇帝派陝甘總督福康安為欽差大臣到台灣平亂,把林爽文給殺了,為了崇功報德,乾隆皇帝乃下令製作十塊石碑,記載其事蹟,運到台灣安置。
由於這是御碑,必須勞動龍所生的九子之一但外形像龜喜好負重的「贔屭」作「碑跌」,因此,在十塊石碑之外,還製作了十隻石龜(實為贔屭,音壁細)。
乾隆五十六年(西元一七九一年),這十塊石碑和十隻石龜從福建運抵府城,在台江內海從大船搬上小船時,有一隻石龜突然落海,打撈無著,船上官員驚慌不已。
後來,官員請工匠以台灣砂岩打造另一隻石龜代替,砂岩所打造的石龜與原來以花崗岩打造的石龜相較顏色較深,官員乃將石龜膺品與其中一塊御碑運往嘉義安置,如今還在嘉義中山公園「餐風宿露」。其餘九隻石龜及九塊御碑則被安置在府城「山仔尾」(今南女中附近)福康安生祠前,日據時因開闢市街,福康安的生祠被拆,九隻石龜及御碑被移到大南門城的甕門內,民國五十四年,又被移到赤嵌樓安置至今。
至於落海的那隻石龜,據說重約萬斤,每當漲潮或退潮時會浮出水面,吸取日月精華,並獲「白蓮聖母」附身。
一直到日據時期,西元一九一一年,這隻石龜才被人在保安街南邊的魚塭發現打撈起來,並迎回保安宮供奉,即是如今供奉在台南市保安街保安宮內的「白蓮聖母」。
據保安宮信徒說,白蓮聖母神靈顯赫,神通廣大。廟方在牠背上的凹槽內置進自來水,據說可治惡疾,常有人前往向白蓮聖母求靈水,狀極誠敬。
赤崁樓的九隻石龜背上揹著御碑餐風露宿兩百多年,與保安宮白蓮聖母的境遇大不相同。 |
石龜也能成神,台南保安宮的白蓮聖母被許多信徒供奉膜拜,神威顯赫。 |
白蓮聖母背上凹槽內的水據說可治惡疾。 |
聯合報 88.11.11 TOP
【記者王明山?台南報導】台南市國家一級古蹟赤嵌樓前九隻贔屭及石碑,因長期暴露在外,不堪風吹雨淋,出現嚴重風化現象。台南市文化局長蕭瓊瑞昨天到現場勘查,表示將另外複製贔屭、石碑放在赤嵌樓前,再找地點將真品放在室內保存。
放置於赤嵌樓前的九隻贔屭及贔屭背上背的石碑,是清朝乾隆皇帝獎勵台南市衙文武協力肅清林爽文之變有功的碑文,原有十隻贔屭、十塊石碑,其中四塊刻滿文,四塊刻中文,二塊滿文、漢文並列,當初從大陸運到台南時其中一套沉入海中(後來被撈起贔屭存放於南廠保安宮,石碑存放於嘉義公園內),另外九隻贔屭、石碑原放於今南門路郵局附近福康安生祠,日據時代遷移到大南門城內甕門內,民國五十四年遷到赤嵌樓前至今。
由於這九隻贔屭、石碑長期暴露在外,不堪風吹日曬雨淋,石碑已逐漸出現風化現象,石碑上刻的文字己難辨識,台南市文化局長蕭瓊瑞昨天到現場勘查後認為。這些文物如果不加以保存,再過幾年後可能會風化損壞,相當可惜。
蕭瓊瑞說,文化局打算在原地加蓋棚架保護這些贔屭、石碑,但加蓋棚架可能破壞赤嵌樓的整體景觀及建築,目前考慮複製這些文物放在赤嵌樓前,然後再找適當地點將真品放在室內保存,這種處理方式在國外相當常見。
聯合報 89.06.21 TOP
鹿耳門天后宮打造廿二隻龍龜
明舉行「千人迎龍龜」活動
【記者蔡文居?台南報導】鹿耳門天后宮文化季將於明天上演「千人迎龍龜」的盛大活動,每隻龍龜重達數千公斤,廟方昨天彩排試拉,共出動上百名村民合力拉動龍龜,吸引不少遊客及信徒駐足觀賞。
鹿耳門天后宮主委林仙養表示,這次廟方打造了廿二隻龍龜,是於年前委由中國大陸的老師傅仿照府城赤嵌樓,以青斗石雕刻打造。每隻龍龜重達三千五百公斤,並馱負二千公斤的龍碑,準備配合「鹿耳門公館」落成啟用,建造完成一座「鹿耳門感恩碑林」,屆時將足以媲美赤嵌樓的九隻龍龜碑林,成為台灣廟宇最具特色的歷史文化景點。
這項名為「台灣大地鎮寶──鹿耳門迎龍龜」的活動,將於明天(七日)上午九時,在鹿耳門天后宮廟前廣場。由民眾以繩索拉拔,台南市長、議長及南台灣各黨政人員、民代也都受邀參加。
昨天廟方為表示慎重,特別召集村民進行彩排試拉在上百名村民齊心合力下,終於緩緩拉動重達五千多公斤的龍龜和龍碑,現場圍觀的民眾、遊客以及專程前來觀賞的幼稚園小朋友均報以熱烈的喝采。
鹿耳門天后宮發言人黃徙表示,史傳上記載,「河出圖、洛出書、龍龜現、百世興!」
在清乾隆年間,台灣僅鹿耳門與赤嵌樓賜封龍龜、背負功德、任重道遠。西元一七七七年,於台郡咽喉──鹿耳門,新建「鹿耳門公館」,用以候風守潮、送往迎來,而民間也一直認為,自古以來汕尾島的鹿耳門為府城地脈之首,因此龍龜鎮地被視為大地鎮寶、台灣國土的守護神。
黃徙說,後來鹿耳門公館於道光、同治年間被沖毀,目前廟方正著手重建鹿耳門公館,並配合雕刻建造「感恩碑林」,以贔屭神龜馱負功德碑,一則神龜鎮地,一則仿照先人雋刻助建鹿耳門天后宮及鹿耳門公館的善信芳名入碑,以傳後世。
鹿耳門天后宮昨天出動村民試拉龍龜,在眾人齊心合力下,緩緩拉動重達五千餘公斤的龍龜。
自由時報 90.01.06 TOP
民眾與民代齊心齊力將龍龜送入廟
場面熱鬧
【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與一級古蹟赤嵌樓龍龜、碑林尺寸、特色一致的鹿耳門天后宮龍龜,於日前在大陸打造後渡海來台,昨天鹿耳門天后宮特地舉辦一場迎龍龜活動,多位台南縣市立委不分黨派、與民眾同心協力地將重達五千多公斤的龍龜送入廟,場面熱鬧滾滾。
天后宮表示,去年廟方委託大陸老師傅以青斗石打造二十二隻龍龜,每隻龍龜加上龍碑重達五千五百公斤,準備在鹿耳門公館啟用前,先完成「感恩碑林」的建造,屆時這座感恩碑林,將媲美赤嵌樓的九座龍龜碑林,成為台灣廟宇中最具特色的歷史文化景點。
這二十二隻全新的龍龜,拜小三通之賜,日前透過海運抵達台灣,昨天上午。鹿耳門天后宮特地邀請台南縣市的立委、民代與民眾一起參加這項別開生面的迎龍龜活動。
大家拉著四條粗繩,把巨大的龍龜放在墊板上,再以四支圓形滾木,從天后宮牌樓緩緩拉進正門石階前。由於龍龜重,耗費數十分鐘才完成拉牽任務,參與者個個汗流浹背。
由於龍龜象徵福壽與財運,在完成迎龍龜儀式後,在場民眾攜老扶幼爭先觸摸龍龜,祈求平安、幸福,天后宮也表示,在製成碑林前,所有龍龜將先排列在廟埕前的接官亭,提供善男信女觸摸、祈幅,歡迎大家一起來摸龍龜。
自由時報 90.01.08 TOP
【記者蔡文居?台南報導】第九屆鹿耳門天后宮文化季活動,即將開鑼,副總統呂秀蓮將於明天(週日)上午十時,南下到鹿耳門天后宮參觀,並帶領鄉親「摸龍龜」,為龍龜添上「狀元花」,以討個好兆頭。
天后宮發言人黃徙表示,明天呂副總統來視察,廟方將介紹天后宮八年來推動新廟會文化的心路歷程、參觀歷史古文物、解說台灣之門鹿耳門新願景、恭請副總統為台灣大地鎮寶「龍龜」添狀元花,並帶領鄉親「摸龍龜」,以祈安求財添福壽、國泰民安。
鹿耳門天后宮為每隻龍龜豎掛蔭福旗,以迎接副總統的到來。
自由時報 90.01.13 TOP
三名工人六日在南京挖掘一明代巨龜(贔屭)。該石龜重十六噸、長三米、高一點五米。
中國時報 90.03.08 TOP
【楊淑芬】龍生九子中的贔屭好背重物,向來是馱碑的好素材。台南市赤嵌樓荷塘前的贔屭碑林,是全台最有規模者,不僅保存完整,還有傳奇故事。
一七八八年。林爽文之亂平定之後。乾隆御賜記錄,表彰福安康的英勇。共有十隻花崗岩贔屭馱著碑文,浩浩蕩蕩從大陸渡海而來。
渡海即將上岸之際。一隻贔屭掉落大海,只好以砂岩,再製贔屭一隻。而置放於赤嵌樓前的九贔屭,由於三度遷移。從福安康的生祠遷到大南門城,再到赤嵌樓,於是便有了贔屭脫逃成仙的故事。
據說大南門的贔屭,在某一夜裡,撞牆逃入海中,被漁人看見,圍捕上岸。
大龜兒在傳說中非常神勇,實際情況則大異其趣。原始花崗岩雕製的贔屭,在日據時代的一九一一年就被撈獲,並且放在保安宮內,奉為「白靈聖母」,龜上置放石碑的凹槽積水。被稱為神水,用來治療眼疾還特別有效呢。
赤崁樓的贔屭碑林,龜背上的御碑,有滿文也有漢文,既壯觀又好看。
中國時報 90.09.25 TOP
【記者陳治交?南市報導】鹿耳門天后宮重建「鹿耳門公館」,並配合雕刻建造「感恩碑林」,以贔屭神龜馱負功德碑,希望藉神龜鎮地,並雋刻助建鹿耳門天后宮與鹿耳門公館之善信芳名入碑,以遺後世。鹿耳門公館定五月五日「媽祖生」啟用,同時為「感恩碑林」揭幕。
鹿耳門天后宮指出,鹿耳門天后宮新揭幕的感恩碑林,計分兩大群,一是淵源於民國六十六年的復建鹿耳門天后宮,當時天后宮所在地窮鄉僻壤,財力、人力均闕如,幸賴全台信眾解囊促成,為思感恩,乃有二十二座贔屭感恩碑林,以贔屭神龜馱負功德碑,上刻海內外捐款者二萬五千人,立於廟與公館間。
另一群碑林立於重興之「鹿耳門公館」正門前。考鹿耳門為清初台灣與廈門間之唯一正口,於北汕尾島北端建鹿耳門公館,公館新建於清乾隆四十二年,乃五進之大型建物,為官商士民候風守潮之所,建物毀於道光、同治間連續的水災。
值新世紀之初,鹿耳門天后宮鑑於原有香客房陳舊、不敷使用,在財力拮据下仍然決議興建,並匯集十餘位產官學界的專業知識與智慧,重建「鹿耳門公館」,並配合雕刻建造「感恩碑林」,以贔屭神龜馱負功德碑,希望藉神龜鎮地,並雋刻助建鹿耳門天后宮與鹿耳門公館之善信芳名入碑,以遺後世。鹿耳門公館定五月五日「媽祖生」啟用,同時為「感恩碑林」揭幕。
鹿耳門天后宮表示,除了南門碑林、赤崁樓門牆石碑群外,鹿耳門天后宮的感恩碑林將是台南市第三處碑林。
「鹿耳門公館」定五月五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生」啟用,同時為「感恩碑林」揭幕。
中華日報 91.04.26
【陳炎生?麻豆報導】這是贔屭不是烏龜!麻豆代天府觀音殿前矗立的龍頭龜身石刻動物,經常被誤認是烏龜,昨(七)日有來自中部的進香團前往參觀,廟方人員特別充當導覽詳加介紹,該廟秘書傅達雄表示,請不要錯把「馮京」當「馬涼」。
麻豆代天府秘書傅達雄昨天表示,相傳龍生九子,其中贔屭性喜負重,因此後人才根據這項典故,以這種龍頭龜身的動物背負廟碑,但許多人只看到龜身即誤以為是烏龜,因此該廟必須導覽以免以訛傳訛。
昨天早上,台中縣一間廟宇進香團約一百多位善男信女前來觀光膜拜,大夥兒圍著石刻贔屭品頭論足,一位信眾嚷著說,這隻烏龜的龜頭刻得不太像,正當感到納悶時。傅達雄趨前說明贔屭的典故由來,大家才恍然大悟。
中國時報 91.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