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與烏龜


編號

標                 題

來    源 日    期
1 烏龜老祖宗  年輕一億歲 聯合晚報 88.07.15
2 爬蟲類的祖先不是烏龜 自立晚報 88.07.15
3 生物演化樹  改寫烏龜族譜 聯合報 88.07.16
4 蟲魚鳥獸  躍然紙上  自然科學普及書出版正狂野 自由時報 88.08.07
5 北京外交學院土鱉打敗海龜 中國時報 93.04.05
6 科學季大手筆 拍攝台灣生命力 自由時報 95.03.21
7 龜息大法的祕密 國語日報 97.06.15
8 你會寫「龜」嗎? 鍵盤文化殺了漢字 聯合報 99.10.30
9 =長壽…說他龜 法官認不是侮辱 聯合報 100.03.09
10      

 1 

烏龜老祖宗  年輕一億歲

 【記者楊濡嘉?高雄報導】國立中山大學副校長、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教授李水龍和中央研究院院士李文雄利用分子分析重建「生物演化樹」,發現龜和鱷的始祖應是距今1億8000萬年前的侏羅紀分支,不是傳統所知的2億8000萬年前的二疊紀。龜的始祖比現在生物學教科書上所載的,年輕了一億歲。

 李水龍和目前在美國的李文雄,利用電腦運算,比較現有爬蟲類、鳥類和哺乳類的乳酸脫氫脢蛋白質的胺基酸序列,求出各生物間乳酸脫氫脢演化的親緣關係,發現龜類在「生物親緣樹」中出現的時期,和傳統以形態學、化石為主建立的演化情形大大不同。今天上午,李水龍首次在國內發表這項研究結果。這項發現在國際科學期刊上發表,已得到認可。

聯合晚報     88.07.15     TOP


爬蟲類的始祖…不是烏龜

中山大學驚人發現  推翻演化論  讓烏龜祖先年輕了一億歲

 【記者許慧真高雄報導】國立編譯館今後要改寫生物學教科書了!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技中心講座教授李水龍及中央研究院院士李文雄利用分子分析法發現,爬蟲類始祖不再是烏龜.這項引起國際生物學界矚目的研究,不但為生物的演化提出變革,也證明台灣在生物科技方面的貢獻。

 達爾文的進化論掀起了生物學研究的巨大波瀾,中山大學生物科技中心經過多年研究,提出一套「分子演化樹」,推翻傳統以化石演化型態建立的「生物親緣樹」,這項研究無形中讓烏龜的祖先年輕了一億歲。

 中山大學今天公佈這項研究成果,李水龍經過多年研究於一九九七年發現這項演化樹,並在一九九八年首度發表研究成果,之後陸續在國際科學期刊上發表,先後獲得英、美知名科學家由Waston及Click證實,旋即引起國際生物學界注意。

 李水龍表示,目前生物演化的路徑大致是從魚類依序演化到兩棲類、爬蟲類、鳥類、哺乳類等,然而傳統以化石演化論推演的親緣樹,常會因為化石的殘缺不全,造成判斷上的失誤。

 直到一九五三年,Waston及Click發表核酸雙螺旋構造後,證明生物是用核酸來傳遞遺傳的訊息。生物學者才逐漸利用分子分析概念來研究親緣樹演化,他與李文雄便利用分子分析法發現。烏龜在傳統演化時代中被錯置得最嚴重,兩者相差一億年。

 接著他們又以酵素作分子親緣樹的建立,結果顯示在近代爬蟲類中,烏龜是屬於較晚的分支,時間約在一億八千萬年前的侏羅紀時代,而非二億八千萬年前的二疊紀,時代更不是傳統演化論中爬蟲類的始祖。

 根據這項重大的研究發現,李水龍表示,將建議國立編譯館重新改寫國內生物學科的教科書內容,以免誤導年輕學子的觀念。

自立晚報    88.07.15     TOP


生物演化樹  改寫烏龜族譜

李水龍以分子分析重建演化關係  發現龜始祖出現在侏羅紀  比教科書寫的晚了一億年

 【記者謝梅芬?高雄報導】國立中山大學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教授李水龍和中央研究院院士李文雄,利用分子分析重建「生物演化樹」,發現龜和鱷的始祖應是在距今一億八千萬年前的侏囉紀分支,不是傳統生物教科書記載的二億八千萬年前的二疊紀,差了一億年。

 李水龍這分研究報告在今年一月已被美國出版的期刊「分子生物與演化」、「分子親緣樹演化」接受,近期內會刊登。

 李水龍是抽取海龜及陸龜的血做DNA的定序,利用電腦運算,比較現有爬蟲類、鳥類和哺乳類的乳酸脫氫脢蛋白質的胺基酸序列。求出各生物間乳酸脫氫脢演化的親緣關係,發現龜類在「生物親緣樹」中出現的時期,和傳統研究以形態學、化石為主建立的演化情形大大不同。

 根據現有文獻,在形態學和化石為基礎的研究之下。動物的生物演化路徑大致是「微生物-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蟲類-鳥類-哺乳類」。

 但透過酵素分析建立的演化關係,「兩棲類」之後應先分支為「哺乳類和鳥、近代爬蟲類」,近代爬蟲類中的分支中,龜與鱷又比「喙頭蜥與蛇、蚚的分支」晚。換句話說,龜是屬於較晚的分支,時間約在一億八千萬年前的侏羅紀時代,而不是二疊紀(約為二億八千萬年前)。

 根據這項分析,李水龍昨天很肯定地說,以往中國傳統的觀念認為龜是長壽的,但從新的分子分析證明,可看出人類的始祖比龜的始祖更早出現在地球的時期,所以目前教科書有必要再做修正的考量。

 李水龍說,他在兩年前就發現這項理論,最近一年來德國與義大利的生物學家也發表類似論文,使得他更加確認他的研究方向是正確的,最近他打算把研究報告刊在國內的科學月刊,希望能提供生物學界更新的資訊。為求研究更精確,李水龍又以另一種酵素與乳酸脫氫脢結合再做一次分析,仍得出相同結果。

 李水龍說,現存世界的化石逐漸減少,因此未來生化研究利用分子演化的方法來探討,應該會漸漸盛行。

李水龍  戮力生技研究  四年前告別美國到高雄  為南台灣爭取資源推動學術

 【記者謝梅芬?高雄報導】國立中山大學學術副校長李水龍四年前從美國回到台灣任教,當年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回到台灣全力發展生命科學,當他選擇沒有醫學院的中山大學時,不少人都擔心他「人單勢孤」,發揮不了作用。經過四年的努力,他為中山大學爭取到更多的醫療研究經費。也和南部兩所不同類型的醫院建教合作,共享資源。尤其他結合更多中研院院士推動生命科學,在國際舞台獲得肯定,證明台灣在生物科技的努力,足以媲美歐美先進國家。

 基因複製的科學突破,不少人都很熱中談複製人,遺傳學博士李水龍在美國對生命科學的研究就頗具知名度。四年前他放棄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的教職及國家衛生研究院實驗室主任頭銜,回國到南部的中山大學教書,當時不少人都擔心他到沒有醫學院的中山大學,可能很難發揮專長。

 但是憑著他的專長及學識,在過去四年來先後向國科會申請計畫補助已超過數千萬元,還結合南部兩大醫學中心高雄榮民總醫院及高雄醫學院附設醫院,與教學醫院建教合作。上個月才發表乳癌患者也可能是基因的改變造成。

 李水龍早年念農校,憑著自己努力上台大農經系,赴美深造時,專攻遺傳學及微生物學,基於對故鄉的眷戀,李水龍放棄美國高薪,回國後投身南台灣的學術領域。

 李水龍曾在南部舉辦遺傳基因研討會,彙集國內遺傳學發表不少研究論文,主持中山大學生物科技中心,末來對提升南部地區的生命科學技術研究有很大助益。

 李水龍說,生物科學可利用分子分析來推演,這是遺傳學的重頭戲,未來可透過分子的演化做預防醫學的工程,也就是未來生病前,只要了解分子的演化及改變,就可以預防疾病的發生,這正是國內研究生命科學的重點之一。

聯合報    88.07.16     TOP


蟲魚鳥獸  躍然紙上  自然科學普及書出版正狂野

 從介紹自然界生態本身開始,大樹出版社出版的《生物的超能力》、《不可思議的昆蟲世界》等兩本,都是介紹昆蟲生態的書籍,前者作者太田次郎用生動的語彙敘述世界知名科學家的實驗。透過這些實驗看見生物的超能力,比如說蟒蛇能夠在三十五毫秒內對於紅外線產生反應,這項「超能力」,能夠幫他們順利取得獵物;後者則是利用趣味問答題來描繪昆蟲的生態,作家矢島捻對昆蟲的認知不但具深度,更能旁徵博引。大家都知道昆蟲有六隻腳,但為何有六隻腳?透過作者的解說,讀者可以開啟通往昆蟲世界的旅程。

自然生態文學感性知性兼容並蓄

 將觀察自然界的生態加上人文的理解與感想,便成了少見溫馴多情的自然生態文學。天下出版的《沼澤地夢遊者-烏龜生活記事》是自然觀察家大衛卡洛融合生態與美學的經典作品。胡桃木出版的《樹在古拉旺荒原哭泣》則是美國作家大衛逵曼在美國懷俄明州中北部山區親身見識荒野的過程,充滿野趣與冒險;《生活在蜜鄉》則是以養蜂為生的美國「蜜蜂夫人」蘇哈貝爾的養蜂心事與山居生活隨筆,除了蜂的生態躍然紙上之外,文中充滿了中年女性的獨立、自主與堅強,深具個性;藍瓶子文化出版的《鳥巢博覽會》,作者鈴木守介紹了日本伊豆半島婆娑羅山的山麓生活,除了山形與山勢之外,作者更將焦點觀察放在鳥巢上面,非常特殊;另一本《野東西》則是作者麥克卡普佐的專欄文章結集,該書曾經因為文筆生動幽默及尊重動物的主張。而獲頒美國保護動物協會總統獎。讀者可以在充滿幽默的段落中,發現作者屬於「革命家」的那一部分。

台灣原味科普書圖文並茂

 台灣自製的科普書近年也在成長當中,由兩位中興大學昆蟲系畢業的專業昆蟲人才潘建宏與廖智安共同合作的《台灣昆蟲記》,充滿了形形色色的昆蟲造型與生態,製作過程非常艱辛,卻非常實用:荒野協會理事長徐仁修也在獲得第二十一屆吳三連報導文學獎之後,將自己在遠流出版的《思源亞口歲時記》、《遠吼季風林》、《仲夏夜探密》及《自然四記》等書重新再版,以相機和文字記錄了台灣大自然的原貌,圖文並茂;較為特殊的文體則是台灣文學史上第一本動物詩集《動物新世紀》,是詩人林建隆的創作,從人權跨越環保到進而投入保護「動物權」的精神,相當可佩。  

《沼澤地夢遊者》敘述的主角是一隻烏龜。

自由時報    88.08.07     TOP


北京外交學院 「土鱉」打敗「海龜」

 【本報訊】 三月三十一日上午九時,在北京「外交學院」的四樓電化教室,王燕教授正在給十八位同學講授英文口譯課程,這堂課由老師以中文口述一段新聞,隨即指定一位同學即時口譯,王燕教授沒有給同學太多思考的時間,問題與回答的間隔只有不到三秒鐘。記者記得的最短的一道題目:「美國向中國的出口主要是飛機、動力設備、電子機械、化工產品、通訊設備、糧食與棉花等,有力地推動兩國的貿易發展。」被指定的同學可說立即做出了口譯,雖然不是那麼完善,但也很準確表述了文句的主旨,隨後王燕教授開始指導同學口譯的缺失與可以加強的部分。

  記者坐在教室的後排親身體驗這樣的教學方式,雖然沒有同學們上課承受的壓力,但也為同學們能否及時反應有點緊張,深怕萬一同學表現不好,老師開罵起來,記者也要遭受池魚之殃。對口譯班的同學來說,這樣的場景每天如此,一日復一日,沒有人敢鬆懈。口譯班的一位男同學說,其實他們的生活就是如此,不論是在同學的聊天中,或是在聽新聞的時候,在腦海裡隨時隨地想的就是如何將接受的訊息譯出來,至於這樣的生活累不累,記者的觀察,他們似乎甘之如飴。

  同學們說的很自然也滲出了一絲絲的自信,其實對課堂上的絕大多數同學來說,應該是藝高人膽大,他們幾乎都是大陸各省選拔出來的精英,多數人由於特殊的語文表現由外交學院教授親自挑選出來的,每個人都有輝煌的高中生涯或大學生涯,有的來自吉林、有的來自湖南、有的來自浙江等,也有北京本地生。在這個外交學院「高級外事口譯培訓班」裡,招收的是各地的大學畢業生,學生可說是天之驕子,與其他大陸大學的學生比較起來,他們很少需要擔心出路的問題,口譯人才已經成為大陸在快速經濟發展與全球化過程中,急需的人力資源之一。王燕教授說,學校以語文專才為主,畢業同學的就業率幾近於百分之百。對於比較熟悉大陸就業狀況的記者而言,這樣的記錄可說相當驚人,去年北大還出現了畢業生賣豬肉的個案,並成為大陸媒體報導與討論的焦點。而在近來年,由於每年近三百萬大學或研究所畢業生投入就業市場,這麼龐大的數量,使謀職已成為絕大多數大陸大學畢業生的噩夢,不論在北京、廣州或上海,每一場人才招募會,人潮洶湧到了驚人的地步,幾萬青年學子爭取幾百或上千個職位,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王燕教授還有點開玩笑的說,不要說大陸本地學生的生存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甚至過去在大陸深受求才單位青睞的「海歸」人士(由海外求學歸來的留學生),如今已有不少成為「海帶」(海外歸來的待業人士),還有人說,因為本土人才素質迅速提高,「土鱉」(本土學子)打敗了「海龜」(海歸)。另一個變化則是,除了較特殊的專業人才外,大陸就業的平均人力成本日益下降,甚至有些「海歸」,每月的工資只要有兩千元人民幣左右,「海歸」就接受了。不過,外交學院的學生就不需要為那樣的低薪煩惱,只要學習得好,而且擁有一流的口譯本領,一天少則一、兩千人民幣,多則三、四千人民幣的國際會議口譯收入,恐怕連「海歸」的專業人士都會欽羡,更不用說那些「海帶」了。外交學院領導們對學生能力的肯定、對「土鱉」打敗「海龜」的自信,當然也不是憑空而來,或許台灣民眾曾經注意到,前中共總理朱鎔基在記者會或會見外賓時,陪同口譯的一位外形亮麗的口譯人員朱彤,流利的英語讓外界讚譽有加,朱彤立時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而朱彤就是外交學院的畢業生,但是讓外界更難置信的是,朱彤竟然是純正的「土鱉」,完全在大陸自學成才而且從未出國學過英語。而台灣民眾比較熟悉的中共國台辦副主任、海協會副會長孫亞夫,也是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院畢業的高材生。當然,使用者付費也是大陸求學的原則之一。以外交學院高級外事口譯培訓班而言,招收大學畢業生學制一年,一年的學費一萬八千元人民幣,也就是一個月一千五百元人民幣,這還不包括食宿費用,大學部的本地生則便宜些,台生則與研究生費用大致相當。對有意就讀外交學院的台灣學子,除了需先通過嚴格的入學考試外,也不能迴避使用者付費的原則,台灣的學子順利入學後,除學費外,台灣學生還要支付每天六美元的海外學生宿舍住宿費用,再加上其他的生活費用、零用錢等,應該與台灣讀大學的費用不相上下。若再加上每年一到兩次,甚至更多次數的返鄉交通費用,那就還要再準備五、六萬元新台幣。統計下來,每年約要準備二十萬新台幣。

中國時報     93.04.05   TOP


科學季大手筆 拍攝台灣生命力

 【記者郭怡君?台北報導】暑假登場的國科會「多樣性台灣」科學季,將籌拍國內首支以台灣為主軸的三百六十度環場互動影片「鑽石台灣」,由卡通角色綠蠵龜「小青青」和紅龜粿「小桃紅」當故事導遊,帶大眾飽覽台灣生命力。

 影片開頭從黑暗海底爆發巨大力量開始,觀眾將感覺台灣從劇烈造山運動隆起海面,視線被拋到玉山山頂之上,再俯瞰海中跟媽媽玩拋拋遊戲的綠蠵龜寶寶,隨著調皮的小青青離開媽媽上岸,遇到堪稱「台灣通」的紅龜粿小桃紅,就此展開台灣文化美食之旅。

 「鑽石台灣」由國科會委託文化總會規劃製作,透過跟台灣最有關連的兩種「龜」對話,以生動手法拍攝剪接各種紀錄影片,包括大導演李安、侯孝賢揚名國際的得獎感人片段,展現台灣宛如鑽石的多面性。站在環形展場中的觀眾,還能與影片互動,選擇不同的豐年祭和各地美食場景。

 今年科學季投入五千多萬元籌辦,預算為往年的將近兩倍,鑽石台灣就佔一千五百萬元,國科會科教處處長林福來強調,這影片不止今年展覽用,也將提供給駐外使館或其他有需要的單位,發揮最大效益。

 林福來指出,多樣性是台灣的重要特色,在生物、南島語系、宗教等領域的種類之豐都堪稱「聯合國」,國科會過去補助眾多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用較大手筆讓這些成果以多樣性面貌展現,相信非常值得。

 林福來說,「多樣性台灣」科學季由國際知名的華裔數位視覺影像藝術家林書民擔綱總策展人,將以生物、地景和文化多樣性為三大主軸,展示方式強調參與互動,例如運用最先進的雷射立體影像和虛擬實境技術營造百花齊放的花田,當踩入虛擬花田的觀眾越多,驚起紛飛的立體蝴蝶種類和數量就越多。

將在暑假登場的國科會「多樣性台灣」科學季,將拍籌拍國內首支以台灣為主題的三百六十度環場影片。

多樣性台灣 漫畫秀給你看

 【記者郭怡君?台北報導】四百萬年前板塊推擠讓台灣島逐漸浮出海面,五萬年前的冰河時期台灣海峽還是平坦陸地時,古人走來台灣定居,至今衍生出多樣文化風貌‥‥,一連串的考古故事,今年科學季「多樣性台灣」將用二十公尺漫畫長廊述說。

 為了讓觀眾在短時間內掌握台灣考古史的精髓、增加年輕學子參觀科學季的興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學門召集人劉益昌構思出「小玉、老上、阿木」三個漫畫角色代表石頭、土壤和樹木,請《漫畫台灣歷史》系列的作者杜福安執筆,藉由它們的不斷變身,架構出不同的時空。

 劉益昌指出,各種礦物都算石頭,從石器、玉器、鐵器到銅器,人顆利用不同石具削造出更先進的文明;土壤能長出各種作物,也能製成陶器;樹木可燒成木炭、當成斧柄,更是考古測定年代重要指標。

 「從台灣浮出太平洋起,代表石頭的小玉率先登場,當石頭風化成土壤便是老土誕生,待植物長出來阿木也出來了,等樹木成林各種動物出現,最早走到台灣的人類開始做工具生活,逐步開啟台灣的文明時代。」劉益昌描述。

 劉益昌說,在科學季經費補助下,他和杜福安將聯手編繪一本精緻的台灣考古漫畫,預計有五十頁漫畫、五十頁考古說明,並從中摘取精華放大成連環圖畫看板,在展場布置成二十公尺的漫畫長廊。

自由時報     95.03.21   TOP


龜息大法的祕密

 

國語日報     97.06.15     TOP


你會寫「龜」嗎? 鍵盤文化殺了漢字

  【記者林琮盛?台北報導】「龜」字,若要用手寫,你寫得出來嗎?隨著電腦日益普及,鍵盤取代書寫,大陸民眾赫然發現,「提筆忘字」成為家常便飯。當不少人寫不出「尷尬」二字時,中國人的漢字書寫能力也變得很「尷尬」。

  「噴嚏、饕餮、鰥寡、沆瀣一氣」這些詞句,一般人敲幾下鍵盤就可以出現,但是要書寫,可能有八成以上的人會傻眼。「中國青年報」調查顯示,八成三的大陸民眾承認自己有「提筆忘字」的經歷;七成四的人表示,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手寫機會不多。

  英國「衛報」也指稱,許多中國年輕網民出現忘記如何寫字的現象。主因是過度依賴電腦和手機中以字母為基礎的輸入法。這種被稱為「字體失憶症」的問題在中國非常普遍,導致中國學者和專家對中國古老書寫系統的前景,感到擔憂。

  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許嘉璐、台灣文化總會副會長林谷芳等學者就對漢字發展憂心忡忡。他們認為,隨著鍵盤時代的來臨,中國書法在新一代書寫中的邊緣化現象日益嚴重。

  其中,「火星文」就是鍵盤文化的產物。例如「3QOrz」即代表「感謝得五體投地」,網路上還「貼心」推出「火星字輸入器」,只需像平時一樣輸入漢語拼音,就能打出一篇「火星文」。種種「殺死漢字」的現象,讓漢字學家眉頭更緊縮了。

  北京十一中語文特級教師郭鐵良就指出,目前不少中小學生漢字書寫能力很差,錯別字連篇,或把字寫得像「鬼畫符」。

  他說,不少學生為了避免老師看出自己的字體差,往往以特別小的字來遮醜。原來一般女生的字比較娟秀,男生的字相對粗獷,但現在已到了男女生無差別的地步。

  郭鐵良以親身經歷說,在一次畢業典禮中,高三班的女生演出節目,歌頌班導師,主題竟是:「我們的老師就是『屌』」,令他哭笑不得。

  面對漢字書寫危機,中國教育報等大陸媒體就齊聲呼籲,應重視「漢字書寫文化沒落」的現象,及時制定相關政策,加強中小學漢字教學。同時,學校應重視寫字和練字的教育,尤其是大學生,無論是作業或筆記都應該手寫,少用電腦。

聯合報     99.10.30     TOP


=長壽…說他龜 法官認不是侮辱

【記者蕭白雪?台北報導】林姓男子在網路上po文指曾在網路遊戲中獲獎的陳姓男子「番仔」、「喪家犬」等,並叫陳為「陳龜咩」,被陳提告。法院認定「番仔」等用詞構成公然侮辱,但「龜」有吉祥、長壽之意,不構成公然侮辱。

陳姓男子曾經兩度獲得國內網路遊戲冠軍而小有名氣,還曾出國比賽。前年九月間,林姓男子卻在網路遊戲公司的官網上發表文章,指陳是「喪家犬」、「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魔人」、「人獸殊途」、「番仔」、「偽GUTS」等,並叫陳是「陳龜咩」,陳憤而控告林公然侮辱。

高院判決指出,網路上發表文字,應注重網路禮節,不應隨意謾罵、詆毀他人。合議庭認為,罵人「番仔」、「魔人」等,在一般社會通念客觀判斷,對人有貶抑等負面評價,認定林姓男子使用這些文字在網路上形容人是公然侮辱,判他拘役五天,得易科罰金定讞。

不過,對於林姓男子指「陳龜咩縮躲成這樣」,一審法官在判決中便引用康熙辭典等解釋,認為中國字的「龜」是指長壽的吉祥動物,取名用「龜」並無負面、貶抑他人的意思。

陳姓男子認為林姓男子的說詞等於是指他「烏龜王八蛋」,檢方上訴也認為,語詞或語句的解釋,應綜合考量使用語詞的時間、地點、歷史背景、社會通念及對話雙方目的等因素,才能對該語詞的意義有較適切的理解。

檢方認為,林姓男子通篇文章都在批評陳姓男子,叫陳為「龜」,怎麼可能是在祝頌或讚揚他吉祥長壽,一審法官認定事實悖離一般人對日常語言的理解。

不過,高院仍認為,基於維護言論自由,避免箝制而產生寒蟬效應,不能只因當事人主觀上認為「龜」字是在譏諷他「烏龜王八蛋」,就認為是公然侮辱,駁回檢察官上訴,全案定讞。

聯合報     100.03.0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