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 |
標 題 |
來 源 | 日 期 |
181 | 閉關8年 獨臂龜將重出江湖 | 中國時報 | 99.08.11 |
182 | 3綠蠵龜野放 上百澎湖人送行 | 中國時報 | 99.08.25 |
183 | 來小琉球 親密接觸綠蠵龜 | 聯合報 | 99.09.11 |
184 | 阿朗壹古道 驚見綠蠵龜屍體 | 自由時報 | 99.10.16 |
185 | 怪了!綠蠵龜一接近中國沿岸就失蹤 | 自由時報 | 99.12.07 |
186 | 摸黑攀崖不畏寒 勇救綠蠵龜 | 中國時報 | 99.12.24 |
187 | 綠蠵龜受傷 旗津消防隊 送醫搶救 | 自由時報 | 100.01.20 |
188 | 沙灘上 星空下 她與海龜相遇了 | 人間福報 | 100.03.05 |
189 | 走2公里 只為巡龜 | 人間福報 | 100.03.05 |
190 | 舉辦生態營隊 傳達保育訊息 | 人間福報 | 100.03.05 |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屏東海生館當初擔心野放恐無自生能力
為館內第一個獲得永久居留權
現擬開放後場館讓牠見客
【潘建志?屏東報導】屏東海生館有一隻獨臂綠蠵龜,生活在後場館的保育類水生生物收容中心裡,被工作人員暱稱為「龜中楊過」。最近海生館打算開放後場館讓遊客參觀,工作人員笑說,「楊過」每天在池中優「游」自在,經多年「閉關修練古墓派武功」後,現在準備重出江湖了。
這隻綠蠵龜是八年前從台東送到海生館,當時才兩歲,左前肢已潰爛,經獸醫評估後截肢,最後也堅強地活下來。剛開始少了一隻腳讓牠很不適應,不過在工作人員細心照料下,平安健康地成長,現已十歲。
海生館生物馴養組主任李展榮說,收容中心內的動物過一段時間後,就會評估適不適合野放,這隻獨臂海龜因少了一肢,擔心放回海中後可能無自生能力,因此館方最後決定永久收留,牠也因此成了館內第一個獲得永久居留權的居民。
在海生館住下來後,「楊過」幾乎就一直待在後場館,員工開玩笑說,就像金庸小說裡在古墓中閉關修練一樣。原本海生館暑假開始辦「海龜展」,就要讓牠正式見客,可惜後來因展場太小而作罷。
最近海生館打算要開放後場館讓民眾參觀,包括溼地生態公園、水族實驗研究中心與標本室等,「楊過」終於可以重出江湖。員工笑說,練了這麼久「古墓派武功」後,楊過總算有機會出山與遊客「華山論劍」一番,現在可能要找個「小龍女」與牠匹配。
屏東海生館有1隻獨臂綠蠵龜,被工作人員暱稱為「龜中楊過」。(潘建志攝)
中國時報 99.08.11 TOP
海龜救護收容站
成立13年已放生123隻海龜
另台東也發現受傷綠蠵龜
已交成功水試所治療
【陳可文、莊哲權?綜合報導】澎湖縣望安鄉廿五日舉辦綠蠵龜野放活動,上百鄉親為三隻救傷復原綠蠵龜加油打氣,遙送著牠們返回大海。另台東海巡人員則在長濱漁港發現有隻綠蠵龜載浮載沈,將牠打撈上岸發現甲殼有十公分長傷痕,交由成功水產試驗所處理,將請動物疾病防治所的獸醫進一步治療。
澎湖縣實施海洋生態保育活動不遺餘力,澎湖海龜救護收容工作站於民國八十六年成立至今,已舉辦廿八次野放活動,放生一百廿三隻海龜。
昨天野放活動由澎湖國家風景管理處主辦,三隻綠蠵龜分別在湖西鄉成功海域、望安鄉馬鞍山海域被發現,經長期細心照料治療已恢復健康。
長年駐守望安島的海洋大學海龜研究中心表示,今年綠蠵龜洄游行徑正常,陸續發現有四隻母龜上岸產下十三窩蛋,其中六月十五日發現的第一窩蛋已於四日孵化,隨後另有兩窩也順利孵化,孵化率高達八成。
台東岸巡八二大隊長濱安檢所港巡人員,昨天下午三點四十分在長濱漁港裡,發現一隻綠蠵龜在海面漂流,疑似有受傷情形,隨即派人將牠搬運上岸,經過保濕處理後,送交成功水試所。
這隻綠蠵龜身長約一百公分、寬五十公分、重達廿公斤,甲殼有道十公分長傷痕,經水試所判定受傷已有一段時間,目前生命跡象穩定,由於龜甲很硬,如何受傷,還要進一步判定。
回家囉!加油 ▲澎湖國家風景管理處與上百鄉親們一起為綠蠵龜加油打氣,護送牠們平安返回大海。(陳可文攝)
中國時報 99.08.25 TOP
【記者林順良?屏東報導】屏東縣小琉球綠蠵龜生態豐富,是台灣地區唯一可在海邊珊瑚礁岸邊,就看到綠蠵龜沿岸覓食與浮上海面呼吸之處;屏東縣政府農業處歡迎喜愛生態之旅的朋友,來一趟小琉球,很容易就可以與綠蠵龜近距離相遇,給旅程帶來驚喜。
小琉球不少潛水教練與民宿業者也發現,越來越多的遊客,除了到小琉球觀賞風景外,生態豐富的綠蠵龜,也獲得青睞,許多遊客還下海浮潛,一睹綠蠵龜悠游模樣。
農業處說,根據學者、專家的研究,小琉球綠蠵龜的棲習特性,與澎湖望安不同,媲美馬來西亞西巴丹島海龜,輕易就可在岸邊,看到牠們休閒的身影。
琉球鄉綠蠵龜每年5到10月間,在日落後,及隔天日出前上岸產卵;為了保護綠蠵龜,縣府已公告部份沙灘及潮間帶為禁區,琉球區漁會稍早,也邀集潛水志工清除花瓶石、肚仔坪等近海海域的廢棄漁網及纜繩10公斤。
農業處指出,將委託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中華民國潛水協會與當地海洋保育志工,維持海域清潔,讓綠蠵龜免於網具勾纏,可在近海覓食、上岸產卵及繁衍下一代。
屏東小琉球綠蠵龜生態豐富,偶爾近距離相遇,給遊客帶來警喜。圖?鵬管處提供
聯合報 99.09.11 TOP
【記者蔡宗憲?牡丹報導】為了呼籲政府停止打通台26線,保留阿朗壹古道這一處台灣沒有公路的天然海岸線,環保團體及屏南社大等團體串連在今天前往阿朗壹古道,舉辦「搶救台灣最後的自然海岸線」行腳活動,就在此時,海岸線也出現死亡的海龜屍體,有如以死為古道請命。
根據公路總局規劃,台26線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至台東縣達仁鄉南田段,長近12公里,為兼顧環境與自然生態,公路總局變更原計畫改為隧道路廊,避開海岸線和阿朗壹古道,距離海岸至少200公尺。
但這樣的規劃環保團體根本無法認同,屏東縣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執行長朱玉璽說,道路一開,相關的連接支線道路就會出現,為了保護道路,海岸也會堆疊起醜陋的消波塊,道路打通後的熱潮一過,幾年後這段自然海岸將被世人遺忘,成為一條平凡無奇、少有人使用的道路。
發現綠蠵龜屍體的生態解說志工顏士傑說,擔心阿朗壹古道在道路開通後會消失,最近有不少民眾要求前往健行,上週意外發現一隻死亡的綠蠵龜,這個發現證明當地確有綠蠵龜出沒。
據當地耆老表示,阿朗壹古道其中有一段沙岸,過去還曾有綠蠵龜上岸產卵,未來道路開發破壞生態後,台灣本島恐怕難有不受干擾的產卵地點。
環團的反對聲浪讓牡丹鄉長陳英銘相當不滿,他說,阿朗壹古道附近的旭海村交通不便,更何況開通道路距古道還有200公尺遠,環團人士住在四通八達的都市,根本不了解原住民的苦,建議反對人士搬到旭海村住個一年半載,體驗當地居民的痛苦後再發表意見。
發起活動的屏南社大校長江國樑表示,社大本來就有阿朗壹古道的解說課程,舉辦行腳活動並非支持或反對開通道路,只希望提供民眾一個思考機會,一同前往阿朗壹古道體驗台灣東海岸唯一的天然海岸。
阿朗壹古道海岸線出現死亡的海龜屍體,彷彿以死為古道請命。(記者蔡宗憲翻攝)
自由時報 99.10.16 TOP
【記者劉禹慶?澎湖報導】澎湖望安綠蠵龜保育區成立十五年來,海洋大學教授程一駿率領的研究團隊,每年都會隨機取樣為產卵母龜裝設衛星發報器,進行長期追蹤監控,希望解開綠蠵龜洄游之謎,近年來卻驚覺只要向南洄游,接近中國沿岸就會失去蹤影。
綠蠵龜對於棲地有相當忠誠度,母龜長大後都會回到原生地產卵,成熟母龜一年產季可產下五至六窩卵。為建立起完整洄游資料,設有綠蠵龜保育區的澎湖望安研究人員為綠蠵龜裝衛星發報器。
追蹤十五年下來,程一駿歸納出望安島綠蠵龜洄游路線,以中國東岸大陸棚為主,涵蓋日本、琉球、九州及台灣沿岸海域,向南抵達香港、雷州半島、菲律賓等地,少數會出現在菲律賓巴拉望島海域。
今年望安綠蠵龜保育區共有五隻母龜登岸,產下十四窩卵,研究團隊依循往例,針對七月二十二日登岸產卵的母龜「望安十二號」裝設追蹤器。牠九月三日產後洄游,一路向南進入中國沿海,在福建韶安、湄洲島附近失去蹤影。
同樣情形也發生在二○○四年裝設發報器的母龜身上,也是沿途追蹤訊號,在中國浙江外海就失去蹤影。
程一駿分析,向北洄游前往日本海域的綠蠵龜,都能全身而退,數年後再度造訪望安產卵,而蘭嶼的綠蠵龜,多游向太平洋,也無類似情形,顯示中國沿岸漁民仍有宰殺綠蠵龜的習慣。
針對中國漁民保育觀念缺乏,程一駿多次透過管道向中國漁政單位反映,但中國著眼點以「金錢」為考量,保育觀念尚未落實,因此未獲善意回應。
今年程一駿教授領導研究團隊在望安綠蠵龜保育區裝設人造衛星發報器。(圖:程一駿教授提供,記者劉禹慶翻攝) |
消失的望安12號最後旅程 |
自由時報 99.12.07 TOP
【吳政峰?基隆報導】基隆海洋大學師生、市府保育員、海巡官兵,在十七日寒流夜冒險攀降至四層樓高的懸崖,從死神手上救回瀕危物種綠蠵龜,廿二日送往台北市木柵動物園,由獸醫師李安興進行麻醉手術治療,除掉背上「籐壺」,並為頭背傷口止血。
海大師生幫綠蠵龜取小名「阿強」,研究綠蠵龜生態近廿年的海大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程一駿說,阿強龜甲傷勢範圍不大,初步排除遭漁船碰撞,疑感染肺部疾病,導致體力不支而擱淺在基隆海岸。
程一駿說,每年夏天繁殖期,重近一百公斤的成年雌性綠蠵龜,會成群游至澎湖縣望安島與台東縣蘭嶼島的沙岸產卵。台灣本島基隆市海濱礫石灘出現成年雄性綠蠵龜,相當罕見。
他表示,綠蠵龜和人類一樣都可以活到一百多歲,而推估「阿強」年紀最少有卅歲,至多不超過六十歲。在師生照顧下,阿強軀體多處浮腫消失了,而甲背龜裂處與龜首處均明顯止血,活動力逐漸復原。
師生廿二日偕市府保育員載送阿強赴北市木柵動物園,由獸醫師李安興進行麻醉手術治療,摘去附著在阿強甲背的四十多個甲殼動物「籐壺」,也為其甲背傷口施打止痛劑、抗生素,以及施打營養針、拍攝X光片。
程一駿說,二周後,動物園獸醫若複診阿強健康良好,大約再經過一個月休養,就能野放大海、重返綠蠵龜族群。
不過,X光片顯示阿強的肺部有數個白點,研判阿強當初疑患肺疾,病況惡化,體力不支而遭潮汐拍打、衝撞海底礁石,最後傷痕累累漂抵基隆海濱。也因為生病的阿強身體虛弱,無力摩擦龜背以阻止籐壺附著與侵犯龜甲,所以籐壺越長越多。複診若確定阿強患肺病,必須進一步醫療,其野放日期將延後。
程一駿也說,曾有綠蠵龜在近海遭定置網纏住,無法脫困的死亡案件。也有綠蠵龜遭船隻碰撞,龜甲受損嚴重而殞命,遺體隨著潮汐漂到台灣沿岸。
海大海生所博士生陳禾張等多位師生,24小時排班照料綠蠵龜,為它清創傷口、打營養針。(吳政峰攝)
中國時報 99.12.24 TOP
【記者陳文嬋?高雄報導】一隻受傷的保育類綠蠵龜,被民眾發現漂流至旗津貝殼館海域堤岸礁石沙灘,旗津消防隊搶救送醫,市府農業局協助療傷安養,待身體復元野放大海。
旗津消防隊昨天下午接獲民眾報案,指稱旗津貝殼館海域堤岸礁石沙灘發現一隻海龜,疑似保育類綠蠵龜,引來大批民眾圍觀,旗津消防隊據報,立即派員趕赴搶救。
消防隊員確定為保育類綠蠵龜,初步測量身長七十公分、寬約四十公分,檢視傷口發現牠受傷流血,嘴部有撕裂傷,已經奄奄一息,趕緊通知安檢所人員到場協助保濕。
市府農業局畜產課獲報,派遣專業人員趕赴現場,協助後續療傷及安養處理,以提高保育類綠蠵龜存活率,畜產課表示,綠蠵龜大多活動於澎湖及東沙群島,可能因受傷隨波逐流,才會漂來台灣本島,但罕見會漂流到旗津。
消防局不排除人為飼養可能,呼籲民眾實施野放,需考量地點及天候狀況,避免盜獵者無知與自私的濫捕、濫殺,造成原本數量稀少的動物,面臨絕種的危機。
旗津貝殼館海域堤岸礁石沙灘有民眾發現保育類綠蠵龜,旗津分隊據報出動人車趕赴搶救,發現牠受傷流血,已奄奄一息。(記者陳文嬋攝)
自由時報 100.01.20 TOP
【專題報導?記者李袓翔;海龜印符、海洋生態暨保育實驗室提供】生態保育是全世界的潮流,刻不容緩。本周公益版用海龜保育義工和研究員的角度,來描述保育、保持與持之以恆的重要。此外,每逢假期,生態旅變得熱門,環保人士希望遊客在遊憩的同時,也要珍惜他們為面臨絶種生物保存的棲地,讓自然與人類和平共存。
「那是一個沒有日光燈,只有星星、月亮、漁火的夜生活。」張馨方回想當年擔任海龜保育義工的情景;她說,離開三年了,心中一直浮現這個畫面,「我們仰望星空,斗大的月亮緩緩自海平面升起,清晰可見藍色的海水逐漸轉黑,然後漁火慢慢出現。」有時,她們坐在沙灘上,還能數著天空掉落的流星。
察覺有光源
可能轉移陣地
澎湖望安,是一個靜謐的純樸鄉村,為了不驚擾海龜,張馨方和其他保育義工一樣,走在夜裡的沙灘上,卻不開燈,只靠熟悉地形的研究生或巡護員帶路;不開燈的原因是,海龜會用眼睛觀察產卵環境,也許是護子心態,牠們並不會立刻上岸,如果感覺有異狀,多數會拖延時間、晚幾天,或者乾脆轉移陣地。
海龜若轉換生產的環境,對研究員和國家都會造成傷害;因為海龜會回到出生地產卵,對於研究者而言,便於觀察與測量,如果改變了,追蹤就有困難,還可能不再回到望安,到別國去,張馨方認為,這是國家資源的一大損失。
而說起當海龜保育義工的動機,張馨方認為是「圓夢」!她說,小時候看動物節目,得知海龜的四肢只是一片薄薄的鰭,可是母龜上岸產卵,卻能把鰭彎成像湯匙般的弧度挖土,但海龜沒有養育小孩的習性,終其一生,母子可能都不會相見,那麼誰去教海龜挖土?研究員認為,挖土是天性,可是這個理由很難說服她。
抱著對海龜的種種疑問,喜歡潛水的張馨方常觀察海域狀況,欣賞海裡生物,也最盼望有天能與海龜相遇,可是在台灣海域,要見到海龜不容易;朋友很幸運,遇到好幾次,她卻無緣相見,一聽海洋大學海洋生態暨保育實驗室招募義工,能近距離了解海龜習性,並幫助牠們生育,馬上報名,而也許是曾在旅遊和餐飲業工作,會做飯、生態導覽及個性獨立之故,順利被錄取。
張馨方說,和義工、大學、碩士、博士研究生、老師一家約十二人生活二個月,很特別!
環境被破壞
引發生存危機
「這種保育義工很獨特,只有研究生要整天讀報告,我們則有很多空閒做自己的事。像我想出國深造,就帶英文去念。那邊的作息很有趣,凌晨四點收工,吃完早餐,一覺到中午,午飯後的時間除了看書、上網外,也可以玩水,看看颱風過後,水下世界受到怎樣的破壞。」張馨方說。
對於海龜,她還有個疑惑:海龜是陸龜演化而來,為什麼過了這麼久,牠們還是無法在海裡孵育小海龜?眼看天災後的海域環境漸漸威脅牠們的生存,適合生育的沙灘也在銳減,如果不進化,未來是否要靠人工協助生育?或者可能絕種?
裝定位系統
不打擾是前提
不管答案是什麼,張馨方說,至少圓夢了,二個月內看見十來次海龜上岸,而且為了研究海龜產卵後的去向,她在沙灘守候了整整一個晚上,「在不騷擾海龜的情況下,我們在那裡等待,然後為牠裝上衛星定位系統(GPS),但不是一般人想像的那麼簡單!要確保機器不受海水腐蝕,還要確定在一定時間後會自動脫落,不給牠們帶來不便。」
張馨方說,雖然自己幸運地能近距離靠近海龜,但也要呼籲,並不是任何人想接觸就可以,要經過許可、受過訓練;海龜保育義工不是單純玩樂、長見識,保育才是真正目的。
張馨方記錄保育海龜的過程,三年了,都還夢得到。 |
挖蛋是義工的工作之一,必須觀察大小、數量、哪隻海龜產下的。 |
海龜身上的衛星發報器,花一個晚上才裝設好。 |
《小檔案》野生動物保育法
「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未經主管機關許可,而有騷擾、捕捉,或傷害、虐待保育類野生動物行為者,可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併科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金;致死者,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併科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放生或飼養野生動物致破壞生態者,最高處二百五十萬元罰金。
所以,只有研究員、義工、巡護員,或經主管機關許可的專人帶領,才能接近或觸摸海龜(綠蠵龜),遊客擅自靠近、驚擾都有觸法之虞。
人間福報 100.03.05 TOP
【專題報導?記者李袓翔】因為對保育充滿好奇,一聽到要離家遠遠的,獨自在外住二個月,林怡君像逮到解放的機會,興沖沖地響應海龜保育義工的招募。海龜保育義工的競爭激烈,還得確定能否適應「離家多天、生活自理、習慣日夜顛倒」的條件,也不能太害羞,必須能和任何人成為朋友,並接受各種安排;這些條件,林怡君都符合。
耐得住「悠閒」,是海龜保育義工一項決定性的考驗。林怡君笑說,島上的娛樂只有唱老歌、看電影和逛小雜貨店,與海龜接觸的時間只占生活中非常短的比例,但她說:「很多人一生也許都見不到海龜,我卻看到十次,而且過程刺激,例如那時最怕大海龜產卵挖土時,向我們噴砂,不過為破蛋而出的小海龜測量體重時,會覺得牠們很可愛。」
海龜保育義工的工作很新鮮,首先是夜晚的第一課:巡龜。義工和巡護員一起在沙灘巡邏,尋找爬上岸產卵的海龜,或比他們更早來而留下的行徑痕跡,巡完一個沙灘,要在原地等上一個小時,看海龜會不會再來。在林怡君印象中,巡龜最遠走了一個鐘頭、約二公里的路程。
記錄挖蛋
測量體型
第二項工作則是觀察海龜產的卵在何處,然後挖蛋。
保育義工挖蛋、記錄產卵大小、數量,以及由哪隻海龜所生。如果海龜也在現場,就順便測量體型、看是不是從前研究員記錄過的海龜,假若不是,再弄上新的標記。
「要幫助海龜,首先得了解海龜在想什麼。」海龜產卵前,會在海域附近觀察潮汐,因為怕海水將卵沖走,所以會小心翼翼地觀察氣候、地形及附近有沒有人類,牠們評估是否有人類的方式是「光源」。
不要說話
避免驚嚇
另外,海龜很怕人!林怡君說,夏威夷那裡的海龜,因為保育風氣盛行,比較不怕人,但台灣人為環境破壞嚴重,漁夫又會捕食,所以會怕,如果聽到人類大叫或講話,將受到驚嚇而狂奔。
「所以我們保育的時候有些禁忌,例如盡量不要講話,如果要講,必須把音量放到最低。」林怡君說,雖然海龜對人類的防備很謹慎,但產卵時會短暫昏睡,人從尾巴後面慢慢靠近就可以測量,「不過仍要盡量不讓牠們知道我們在旁邊,當牠們有所察覺,向我們藏身處走來時,我們必須思考如何不被牠發現,然後迅速轉移陣地。」
除了測量,保育義工還扮演保護海龜生育的重要角色,畢竟海龜只能掌握潮汐,不能避免天敵侵擾。蛇會吃龜蛋,螃蟹會吃小海龜,所以義工要想辦法驅逐天敵,並嘗試推敲小海龜誕生的時間,加強巡邏。
人間福報 100.03.05 TOP
【專題報導?記者李袓翔】五年前的一個夜晚,海洋大學實驗室發生大火,一群因接觸海龜而深深被保育工作吸引的年輕人開始替實驗室募款,設計第一件商品「口袋龜T恤」,也造就現在的「海龜印符公司」(印符,取information的「info」為名),他們來往於望安、蘭嶼兩地,專門承辦生態教育旅遊營隊,希望把保育資訊散播到青年學子的生活。
海龜印符公司的五位創辦人之一———洪博彥,是公司的負責人,也是一位從小就熱愛生物研究的海洋生物研究所畢業生。洪博彥說,與海龜結下不解之緣,只是因為教授開設的課程與海龜保育有關,可以實際到野外接觸動物,「沒想到看了海龜產卵,竟然深深被牠的偉大感動。即使環境已經變得如此艱苦,牠也要把蛋埋下去!」
洪博彥表示,現在的蘭嶼沙灘已經可以說是礫灘了,「我曾看過一隻巨大的母龜,爬上礫石灘,花了三至四個小時,再爬過二百公尺長的海灣,尋找那僅存八十公尺、適合產卵的沙地,挖了二個小時的土,才把卵埋下;生育,對蘭嶼的海龜來說,相當艱辛,但牠們不曾放棄。」
說起蘭嶼海龜的環境,洪博彥就煩憂。澎湖望安在海龜產卵部分,已被規畫為生態保育區,但蘭嶼卻沒有,所以蘭嶼沙灘周邊不論是建築、燈光、遊客都不曾受到監控,「一般人可能不清楚海龜上岸的危險程度,海龜和烏龜不同,頭和四肢無法縮進殼內,在海中也許很靈活,在陸地卻不適合爬行,如果人類把牠翻過來,通常無法自己翻回去,也因此容易被其他肉食動物攻擊。」
雖然台灣的海龜環境又不同於一般熱帶,被肉食動物和人類捕食的機率低很多,但卻會因為產卵場域的限制,海龜之間產生競爭,或因周期性產卵,自己破壞了小海龜的孵化。
產卵有周期
年上岸9次
「海龜產卵有周期性,每產一次卵,休息十一至十四天又會再來,一年最多上岸九次,但因為爬行慣性是直線式的,蘭嶼只有很小的空間能產卵,一小塊地要容納五十窩龜卵,不只後到的海龜可能挖掉前面海龜的卵,同一隻母龜還很健忘,會挖掉自己埋好的窩,所以孵化率降低許多。」
喜歡接觸生物、汲取動物習性、熱愛保育,是洪博彥的性格寫照,不過現在的他,並不僅僅是一位綠蠵龜(海龜)解說員,海龜印符公司推動的生態旅遊比較著重教育層面,所帶的營隊更將時間花在落實環保上,例如不用一次性的餐具和盥洗用具,學會垃圾減量和資源回收、使用有機清潔劑等,並勸學員不要把貝殼、珊瑚礁和木頭帶回家。
別再撿貝殼
沙灘會消失
洪博彥說,貝殼、珊瑚礁是沙灘組成的主原料,遊客因為喜愛而把它們帶回家,又於多年後丟棄,這樣的行為,可能讓一個沙灘漸漸消失,讓依賴沙灘生存的生物也瀕臨絕種,例如寄居蟹不再寄居在貝殼中,出現拿筆蓋當家的笑話,那其實是很悲哀的。
與其把資源帶回家,為什麼不現在放回去?而把不屬於自然的人造垃圾帶走?所以公司還有項服務,是幫民眾處理曾經從沙灘上帶走的「紀念品」,幫它們重返自然懷抱。
「我們提倡的環保,沒什麼特別,人人都會做,可是要我們關心海龜,當下也許可以,回去之後呢?做不到啊!若不天天與海龜為伍,如何長久關注牠們,進而落實環保,把環境變好?」想通了這點,洪博彥毅然決然轉換跑道,不論是帶領義工研究,或當環境保護策畫者,他都無悔。
人間福報 100.03.0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