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城尋龜之旅 ─ 龜山車站

(本文發表於101.08.10奇摩部落格)

去年我從台北搭火車到頭城參加千龜來朝活動,途中看見一個名叫『龜山』的小車站(位於大溪與外澳之間)。該站曾因年代久遠(設於1920年)且木造結構損壞嚴重,於民國74年改建成水泥建築。又因出入旅客人數不多,鐵路局在民國88年將它從三等站降為甲種簡易站(只停靠區間車),並責由頭城站負責管理。

龜山車站出口2

龜山車站入口

龜山車站

這次頭城尋龜之旅最後一站,就是要來拜訪龜山車站,雖然該車站位於往來頻繁的濱海公路旁,可是必須爬上數十個階梯才能看見車站入口,所以遊客往往與它擦身而過而不知,真的非常可惜!

爬上階梯才能抵達龜山車站入口

爬上數十個階梯才能抵達龜山車站入口

龜山車站設有二座月台彼此靠天橋連接通行,該站雖然派有人員駐守,但實際只有一人兼任行車安全與售票、剪票等工作,因此買票時,必須在窗口旁按鈴等候該員出來為您服務。

龜山車站天橋

月台之間由天橋連接通行

龜山車站月台1

龜山車站月台2

龜山車站二座月台

龜山車站出口1

剪票、售票(一人服務)

龜山車站售票處

龜山車站購票服務鈴

購票請按鈴通知

我向售票員表示想買一張龜山站車票做為收藏,售票員問我說:「你想買到哪一站?」我隨口說:「都可以!只要便宜一點就好」他接著說:「那就買頭城站孩童票比較便宜」。等我接過車票一看,上面居然出現一個有趣的組合,害我忍不住哈哈大笑,一旁的小朋友好奇地問老師說:「那個叔叔怎麼了!為什麼一直在笑呢?」老師說:「他可能太高興了,所以才一直笑個不停!」幸好那群小孩子沒有跑過來問我,不然,我不知該如何回答才好。

龜山→頭城車票(孩童)

龜山→頭城車票(孩童)

買完車票後急忙騎車趕回頭城,準備坐火車到台北再轉乘長途客運車回台南,結束這二天一夜的頭城尋龜任務(石空古道探訪、青斗石財神龜、三訪龜山島以及龜山車站)

石龜車站

(本文發表於101.11.22奇摩部落格)

在全台大小共219個火車站中,站名有『龜』的車站只有二個,一個是之前曾介紹過的龜山車站,另一個則在雲林縣的石龜車站,我想聽過或來過的人應該不多吧!

石龜車站外觀

石龜車站外觀

石龜站位於雲林縣斗南站與嘉義縣大林站之間,當時台鐵縱貫鐵路通車時並沒有規劃在石龜地區設站,一直到了民國47年左右才在此設立號誌站(僅供火車會車使用),接著,民國60年設立石龜車站(站等為簡易站),不過,因為出入的旅客並不多,台鐵經過幾年慘淡經營後,決定自民國66年起將它降為無人招呼站迄今。如今車站裡早已「人去站空」徒留一張小小的火車時刻表,令人感到無限唏噓。

石龜站位於斗南站與大林站之間

石龜站位於斗南站與大林站之間

雪白的出入閘門及火車時刻表(右側)

雪白的出入閘門及火車時刻表(右側)

我對於『石龜』這個地名非常好奇,經上網搜尋後發現當地並沒有石龜或者與有關的東西,而是另有一段典故。話說四百多年前大陸東南沿海各省,許多生活困苦的居民不惜冒著生命危險,飄洋過海到台灣避難,進而紮根發展聚落。

這裡的先民是來自福建省南靖縣,隨著開墾與建設使得居民越來越多,最後成為一個大聚落,基於思鄉情懷故將此地稱為「南靖厝」(註:房屋結構好,打算長期居住者稱為「厝」;房屋簡陋,因應短暫生活稱為「寮」)。後來,部分居民逐漸向南擴充發展,最後竟比南靖厝還要繁榮,這時先民想起大陸家鄉有條不知名的溪流,溪中有很多石頭和烏龜,於是就將此新興聚落定名為「石龜溪」。台灣光復後,因為行政區域重新調整劃分,石龜溪被分成石龜里和石溪里二里,另外南靖厝也改為靖興,這就是石龜地名的由來(以上參考斗南鎮石龜地區一文)

從大林站到斗南站之間整段鐵路,除一彎道外,其餘皆為長直線,因此列車通過石龜站時,通常都以破百時速行駛(區間車除外)。另外,早期石龜車站並沒設置人行天橋,旅客出站時得趁火車通過的空檔,趕緊跨越鐵軌離開。後來台鐵班次增加,火車通過頻繁,為了旅客的安全,才設置一座跨站人行天橋供第二月台旅客出站使用。不過,興建初期並未搭建遮雨棚,遇到下雨天旅客仍需撐傘通行,如今所見的遮雨棚是後來再加蓋上去的。

跨站人行天橋1

跨站人行天橋

在石龜車站的外牆上,有二處以石塊打造的龜裂面,上頭還貼著三個白色大字「石龜站」,令人印象非常深刻,最後,拜託同行友人幫我拍一張合影相片做為永久留念。

龜裂面與石龜站名1

龜裂面與石龜站名2

龜裂面與石龜站名

石龜站到此一遊合影留念

石龜站到此一遊合影留念